海盐县植保站承担着全县几十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防治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由于我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迁飞性虫害猖獗、流行性病害严重,一般年份的病虫危害损失超过25%,严重年份会造成大面积绝收,杂交稻病虫害更严重,防控难度更大。植保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但是,化学防治在控制病虫害的同时,也会增加生产成本,以及农药残留;每多打一次药,全县8万余户农户增加农药成本500余万元,还不包括人工费用,遇到褐稻虱等防治,24万亩晚稻还要多灌一次水,增加成本。为此,去年海盐县植保站采用全程系统防控技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粮食产量保持“十连增”,晚稻单产581公斤为全省最高,而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大幅度下降。
全程系统防控对病虫害测报要求很高,县植保站朱晓群、孙会锋等农技人员,长期从事病虫测报调查,做到“系统测报,定田调查,规定时间,风雨无阻”。他们经常风里来,雨里去,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系统测报五天一次,重点调查二天一次,诱虫灯调查每天一次,几乎天天下田,田间观察,实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情况。同时,开展新农药的田间试验工作,筛选防治对口农药。由于工作出色,海盐植保站已推荐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标准化区域站”,全省仅有三个。
对水稻等农作物各个生育期病虫危害特点及防治指标,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结合病虫害实际发生种类、严重程度、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科学制定并优化防治方案。按照全程系统防治要求,选准关键时间点狠治,选用广谱、高效、安全、环保的对口农药,发挥“病虫兼治”、“一药多治”作用,其他时段减少用药或弃治,最大限度的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根据发生虫情,我们去年在水稻分蘖末期(封行以前)和水稻孕穗末期(抽穗以前)等关键时间点,强化防治。 7月底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8月底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控制病虫害基数。对褐稻虱重大害虫采用“控三代、治四代、压五代、防六代”的策略,水稻封行前压低基数,减轻后期防控压力。对发生量不大,危害较轻,对产量影响不大,要敢于弃治。例如,第二代纵卷叶螟,一般危害水稻后叶片花白,虽然难看,但对产量几乎没有影响,我们主动放弃,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农药用量。对有些农户不理解通过“县长电话”反映病虫害问题,植保站向农民做好解释工作。
2013年全县水稻采用全程系统防治技术,全生育期布置防治5次,比常年用药减少3次,每亩农药商品用量2268(克?毫升/亩),有效成分566.45(克?毫升/亩)。特别水稻统防统治区,以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重视节省成本,系统防治与农药减量结合起来,选用进口农药,农药下降幅度更大。统防区5.68万亩晚稻,每亩农药商品用量748.8(克?毫升/亩),比普通农户又下降了67%;有效成分305.2(克?毫升/亩),比普通农户下降46.1%。而水稻病虫害损失有效控制在3%允许指标以内。由于农药用量的减少,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