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20%麦畏草甘膦超低价铺货 或是套证产品

发布时间:2012-02-21 11:06  来源:新农网整理
摘要:20%麦畏草甘膦超低价铺货 或是套证产品

  年前,正当业内对在30%含量以下的草甘膦复配产品是否应当存在而争论不休时,却有部分厂家暗渡陈仓,以极低的价格在广东茂名、云浮、罗定、湛江等地铺货销售20%麦畏?草甘膦,并迅速占领市场。这些低价草甘膦是否存在猫腻?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调查。

  价格远低于正常成本

  近日,记者在茂名地区走访时发现,部分零售店里摆出了大量的20%麦畏?草甘膦,标注“金某某牌”等。其中,有包装为4公斤/桶,零售价为32元;也有包装为350克/瓶的零售价格是3元。由于价格便宜,加之正值春种时节,前来点名要这些产品的农民非常多,一间零售店一天可以售出8桶(4公斤装)即32公斤。

  然而,业内人士却对这些低价的20%麦畏?草甘膦产品提出质疑,原因是从生产成本来看,不可能有如此低的零售价格。据已取得20%麦畏?草甘膦登记证的生产商重庆永川化学制品厂(下称永川农药厂)计算,17%的草甘膦成本是4300元/吨左右,3%麦草畏的成本约是3947元/吨,再加上助剂成本、人工、水电、包装费、运费等,20%的麦畏?草甘膦的生产成本至少要10000元/吨。

  这一成本也得到了另外两家取得20%麦畏?草甘膦登记证的生产商南通新华农药有限公司(下称南通新华)、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认同(下称升华拜克)。而茂名市场上每桶4公斤的麦畏?草甘膦零售价仅为32元,按此计算,其零售价仅为8000元/吨,还远远不及正常的生产成本。

  供货方被疑套证操作

  上述这些产品的包装均标称生产厂家为南通新华,标示的农药登记证号为PD20094126。记者从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发现,其正是南通新华20%麦畏?草甘膦的登记证号,包装上的生产批准证号和产品标准证号也与南通新华的证号相同。

  但相关经销商却表示,这些20%麦畏?草甘膦并非从南通新华进货,而是来自于广西的某些厂家。

  记者从中国农药信息网上查询得知,目前国内取得20%麦畏?草甘膦登记证的厂家共有三家,分别是南通新华、重庆永川和升华拜克。广西并无厂家取得相关登记。

  南通新华总经理徐锦华表示,南通新华于2009年取得20%麦畏?草甘膦的农药登记证,但当时由于该产品生产成本高昂(达15000-16000元/吨),远高于当时市场主流产品10%草甘膦水剂的价格(约4000元/吨),他们不得不停产,到现在为止仍处在停产状态。而且,他们并未与广西的厂家有过相关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如此看来,供货商有套证操作的嫌疑,涉嫌生产假冒伪劣20%麦畏?草甘膦。

  产品或是10%草甘膦水剂

  有业内人士认为,供货商如此冒险,应是受利润驱使所致。据记者调查,今年零售商从经销商的进货价是220元/桶(30公斤装),大约相当于7300元/吨,而经销商的拿货价格大约是6500元/吨。这样算下来,厂家生产麦畏?草甘膦的成本价不足6000元/吨。

  而据知情人透露,去年年底,茂名区相关经销商曾经开过冬储会议,当时给出的优惠价格是,零售商从经销商的进货价是170元/桶(30公斤装),买十桶还可以附送一桶。

  一家草甘膦企业负责人估计,以这些20%麦畏?草甘膦各个环节的价格来计算,厂家的利润在1500元/吨左右,经销商和零售商的利润约在600元/吨。如果这样算下来,与市场上的其他草甘膦产品相比,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利润可谓丰厚。

  他怀疑,这些20%麦畏?草甘膦肯定不含有麦草畏,而草甘膦的含量也不足17%,极有可能就是已被禁止的10%草甘膦水剂。若果真如此,厂家的利润则更加巨大。

  不过,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尹本友表示,这种情况的出现恐怕还和农民的用药习惯有关。1158号公告禁止含量在30%以下的草甘膦水剂产品,是出于环保考虑。然而,由于10%草甘膦一直是国内农民普遍认可的有效除草剂,一道禁令尽管禁止了10%草甘膦的生产和销售,但并不能禁止农户的使用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便宜的20%麦畏?草甘膦才有了机会。

  记者走访零售店时发现,来买药的农民甚至零售店老板都不了解20%麦畏?草甘膦与10%草甘膦水剂的区别。当问及麦草畏有何功效时,他们均表示迷惘。一家店老板介绍,他们对20%麦畏?草甘膦的成分组成并不了解,但是,与10%的草甘膦水剂相比,在达到同样的除草效果情况下,20%麦畏?草甘膦的用量仅为10%草甘膦水剂的一半。而巧合的是,20%麦畏?草甘膦的零售价格正是10%草甘膦水剂的一倍。在他们看来,20%麦畏?草甘膦就是提高了含量的“升级版”10%草甘膦水剂。

  一位不愿具名的草甘膦生产商指出,这恐怕还和草甘膦含量在30%以下复配产品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正是由于目前业内对此存在争议,一些伪劣产品才有了可乘之机。

字号:  | 打印本文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