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土巴爷酒业有限公司是咸宁市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积极参与“民企联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成立通山县土巴爷农牧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上了村企“共建”双赢的快车道。
创新“共建”模式 拓展合作空间
秸秆、酒、沼气、沼渣、牛粪、牛、鱼,这些看似不搭边的名词,好像没什么内在联系,但是,陈明才摸索出民企联村“共建”新门道,找到一条朝阳新生的农工商产业链。玉米拿来酿酒,玉米秆和酒糟用来喂牛,牛粪产生沼气供给锅炉蒸酒,废沼渣用来养鱼……将村民废弃的玉米杆利用起来,促进农民增收。
该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与通羊、大路、南林等乡镇的1368户农户签订了6360亩玉米种植合同和秸秆回收合同,仅回收青秸秆这一项,每亩就可以给农户增加600元的收入。
陈明才根据商品牛的特性和生长规律,将农民提供的青秸秆和苏丹草作为养牛的主要饲料。他还成立了肉牛品改中心,不仅方便了肉牛品种的改良,而且也为周边乡镇养牛小户的品种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农牧合作社通过发展种养植业,给寺下村民及周边居民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增强合作潜力 实现村企共赢
通过摸索,农牧专业合作社在“民企联村共建新农村”中探出了产业增效的路径,实现了村企共赢。
陈明才对自己“共建”的寺下村,就像对自己的企业一样,充满了感情。去年共投资6万元为村里修桥修路,提供技术和饲料发展了46户村民养牛,受到当地村民的普遍赞誉,提升了合作社在当地村民心中的地位,对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起到促进作用。
公司在增加就业岗位时,首先想到村里困难家庭,优先把他们吸纳到自己的公司,酿酒所生产的沼渣销售给农户进行养殖,剩余的沼气也提供给周边居民生活用。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寺下村生活了50多年的陈明才深谙其意。只要是陈明才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地乡亲找到他,他都会尽力帮忙解决。如今在寺下村,陈明才就是他们的榜样,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现在,村民嘴里流行一句话:“有事就找土巴爷”。(通讯员 蔡崇录)
通山土巴爷酒业有限公司“共建”纪略
发布时间:2010-05-26 来源:咸宁日报
摘要:通山土巴爷酒业有限公司是咸宁市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积极参与“民企联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成立通山县土巴爷农牧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上了村企“共建”双赢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