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党支部联动两省边界和谐发展
核心提示:
□川滇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跨省建立省际联动区,并成立珙威省际联动区中心场党支部
□以党建工作整合联动边界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开创了省际边界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我省珙县观斗
苗族乡和云南省威信县罗布乡接壤地带,各种发展要素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和互补性,但一条边界线把两地“割裂”开,边界纠纷不断。受行政职权所限,两地政府往往无力化解矛盾。边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阻。
□段晓娟 林鹏 本报记者 钟晓晴
有限党支部
巧解“中心地区”群众纠纷
2009年2月,珙威省际联动区中心场党支部成立,观斗苗族乡党员、大学生村官杨万芝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不发展党员、不交党费、不转组织关系,经费来源主要是双方乡党委提供的每月一两百元的基本费用,我们支部是有限的党支部。”年仅23岁的杨万芝坦言。
珙县观斗苗族乡与罗布乡接壤地带有川滇两省人口近3600人,当地人把这一区域称为“中心地区”,1996年—2007年间,这一地区每年都要发生多起民事纠纷、治安案件及群众上访,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8年3月,观斗苗族乡前进村杨某与相邻云南一煤矿,因公路占地问题发生纠纷。两边乡政府一个管不了,一个又不管,原本普通的厂社纠纷,最终引发了上百人的群体性事件。
事态的发展让双方党委政府都意识到,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双方群众都认可的组织来调处类似纠纷。
省际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应运而生。该组织多次聚拢两省政府及当事人进行协调,矛盾最终得以化解。珙威省际联动区中心场党支部成立后,继续发挥省际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作用。
2009年9月,罗布乡一村民在自家楼顶触电跌落身亡。死者触碰的是罗布乡一个供电站为观斗乡一座煤矿输电的专用线。面对事故,供电站和煤矿互相推诿。
接群众电话,杨万芝立即赶去,珙威省际联动区中心场党支部副支书、罗布乡郭家村党员熊信忠也及时赶到,并通知了双方乡党委干部,以及四川煤矿和云南供电站的负责人来现场,与死者家属对话,双方虽各执己见未能和解,但同意通过司法程序划分责任。纠纷在一天内化解了。
珙威省际联动区中心场党支部成立后,“中心地区”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一起重大治安案件、一起越级上访案件,两省边界地区和谐发展。
建长效机制
组建保洁队治理“泥巴街”
“中心地区”有一条“一街跨两省”的街道名叫中心场。每逢赶集日,中心场便聚集两省几千人来此交易。可这里泥泞不堪,被当地百姓称为“泥巴街”。2008年,双方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方筹资修通了一条8.5米宽,长1公里的水泥路,这条街仍由川滇两省分而治之。自2009年5月四川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高潮后,街上垃圾引发了新矛盾。
“我们这里讲究门前三包,他们不讲究;我们这里要求定时清扫街面,他们不讲究;我们这里还要对有门面的商住户收取垃圾处理费,他们没这个要求。”观斗苗族乡党委书记李宗强说,当时街上的商住户们意见很大,街是两个省的,大家你来我往,“有人跟我说,凭什么我们出力他们享受。”
杨万芝和熊信忠主动请缨解决这个难题。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在广泛动员过程中,我们重视发挥党员的作用。”杨万芝说,一个月后,他们组建了统一的保洁人员队伍,形成了街道卫生的长效保洁机制,一条街执行统一的治理标准。
李宗强说,现在观斗苗族乡正加快实施生态发展规划,罗布乡也在大面积植树造林,美化家园保护资源,共建共享成为两乡共识。
党小组+合作社
变“收购战”为产业同发展
“观斗苗族乡的人巴心巴肝地帮我发展肉牛产业,不仅教我技术,还为我从四川方面争取发展补助。”罗布乡郭家村泡桐社养牛大户熊明刚说。而在2007年前,双方却多次发生蚕茧收购战、生猪收购战、烤烟收购战等。
现任珙威省际联动区中心场党支部发展党小组组长的观斗乡党员熊华林,成立了苗岭肉牛专业合作社,并推行“党小组+合作社”模式,对川滇两省村民一视同仁,帮助发展肉牛产业。至2009年底,合作社肉牛存栏达2400头,全年出栏1280头,人平增收900多元。同时,以云南一侧为主体的王棚山黄金梨专业合作社,把产业链延伸到四川一侧,在观斗乡前进村和幸福村建立生产基地。
熊华林说,目前他们已由支部委员会牵头成立联动区土地流转交流中心、烤烟技术指导中心、农牧技术指导中心等中介机构,就是要让联动区百姓真正联动起来,发展起来。
2010年1月,珙威省际联动区中心场党支部进行了换届选举,杨万芝再次当选支部书记。“和一年前不一样的是,我们支部川滇两省的31名党员可做的事情太多了。”如今他们已设立了发展党小组、调解党小组、社会事务党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