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十年的牧区生产生活实践,廷·巴特尔总结出的先进经验无数,不仅让自己走在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前列,还推广运用到了牧户当中。“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嘎查的牧民都富了才算富。”生态好起来、牧民富起来,这是廷·巴特尔作为一名牧区基层党员干部一直坚持的信念,只有在群众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才能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带好这个头,光靠说不行,要靠实践去证明。在带领牧民恢复生态、生产致富时,廷·巴特尔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去年,廷·巴特尔所在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人均收入达到了20000元,科学养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廷·巴特尔还在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他要尽可能地让牧民增加收入。一头母牛四年产五犊,通过科学实践,廷·巴特尔自家首先实现了这一目标,并在牧民中推广。廷·巴特尔对这一经验有详细的解析:“首先在畜群结构上要合理配置,一个60头左右的牛群要有大、中、小三头种公牛,最大的公牛不能超过7岁,中间的壮年公牛要在2——5岁之间,最小的公牛1——2岁,小公牛长大到2岁,就要把最大的一头公牛卖掉,形成新老交替的循环,可以保证优质的血统基因。其次要从小培养牛的耐寒能力,牛犊出生后,吃了第一次奶,毛干了就放到雪地里适应自然环境。第三要保证母牛一年四季的膘情,从10月份到来年2月份,在有储草棚的前提下,打草不拉草,草可以保持营养,有条件的也可以喂饲料豆。只要保证不掉膘,把握住生理循环规律,母牛怀孕九个月产下牛犊,一个月后就可再孕,九个月后又会产下牛犊,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实现四年产五犊。
(驻站记者赵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