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开鲁大地,沃野平畴丰收在即,项目建设全面开花,城乡处处显生机、迸活力。
年初以来,通辽开鲁县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我市“开放转型、创业富民”工作部署,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把握“扩权强县”试点这一有利契机,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大力改善民生,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7月份,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9.73亿元,同比增长8.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99亿元、61.15亿元、28.59亿元,分别增长6.8%、10.1%和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5亿元,同比增长1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2692元、9875元,分别增长12%、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8亿元,同比增长12.1%。
工业提速点燃发展新引擎
蓝天白云下,开鲁县工业园区内塔吊林立、机车穿梭,投资10亿元的山东黄河龙集团年产3万吨黄原胶项目正在进行基础施工,现场繁忙而有序。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工程预计10月份竣工,12月份进行试生产。另外,投资11亿元的玉王公司5万吨变性淀粉、5万吨葡萄糖酸钠扩能、1万吨肌醇动力车间及污水处理厂项目,投资30亿元的华曙制药1万吨土霉素和阿维霉素系列产品项目也正在建设。投资4.5亿元的开鲁县圣源畜牧业公司年屠宰加工150万只育肥羊项目正在进行厂房主体建设和设备订购。
大项目、好项目接连落地,顺利推进,得益于该县招商引资的得力措施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对外开放办主任马凤军刚刚从石家庄回来,又将赴河北进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洽谈年产20万吨酒精项目。“县里特别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围绕玉米发酵、生物医药、机械装备制造等重点项目开展招商引资。领导们都亲力亲为,作为专业部门的负责人,更得全力以赴了。”马凤军认真地说。据他介绍,年初以来,该县选派21名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招商工作。
明确“一把手”责任,积极兑现奖惩,充分调动起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年初以来,该县新签约项目1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签约额225.8亿元,另有56个项目正在洽谈中;实施重点工业项目20个,其中4个被列入自治区级重点项目;新增规模企业2户,全县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07户,其中工业企业71户。
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原有企业满负荷生产。百年酒业今年又推出新产品,35°开鲁老窖、38°开鲁老白干已全新上市。至此,该企业已拥有开鲁老白干系列、开鲁老窖系列、草原马神系列、相知百年等70多个产品,产品畅销广西、福建、山东、北京、天津、辽宁等20多个省市区。银鹤鸣地毯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传统民族纯手工艺术品、手工编织纯羊毛地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行业标准,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远销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目前该企业已具备年产30万平方英尺的生产能力,年销售产值达3000万元,并于今年被推选为“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截至7月末,该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8.06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已然成为开鲁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农业提质拓宽增收新路径
在开鲁县机械化林场一个占地300亩地的家庭农场里,集多种种植和规模化养殖于一体的新型农牧业发展方式已拉开了阵式。农场主赵红彬站在正在施工的窖池前,指着远处的一排牛舍告诉记者:“那个牛舍可以存栏1000头育肥牛,春节前我准备先购进500头,争取明年2月份出栏一批。”
今年,开鲁县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联合体等新型主体为纽带,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推进农业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目前,全县新注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60家,总数达到了835家。
东风镇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韩宝庄这些天有事儿没事儿都要到地里转转,看着挂满枝头的辣椒,他打心眼儿里高兴。今年,该村重点打造的万亩红干椒标准化示范区使用良种良法耕作,并与收购方签了订单,椒农不但会增加收入,而且销路不用愁、价格有保障。
今年,开鲁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着力在农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一方面,巩固以玉米高产创建为主的粮食生产,举办玉米高产攻关挑战赛;坚持效益导向,发展以红干椒为主的特色种植业,推进“玉米一统天下”向“特色农业主导”转变。集中力量打造了20万亩集中连片膜下滴灌项目区,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259.97万亩,其中红干椒等特色种植达60.1万亩。另一方面,落实以奖代补政策,按照“大户养牛、普遍养羊”的思路,以发展母畜为重点,大力推进以牛、羊为主的农区畜牧业,推进“黄金玉米带”向“黄金养殖带”转变。年初以来,该县整合发放各类养殖贷款1.1亿元,新增肉羊12.6万只、肉牛2.7万头,牲畜存栏总数达到325.4万头只。
黑龙坝镇高若村王晓波手持一本电工证“闯天下”,每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今年中秋节前,他给妻子打来电话报平安:“最近活儿挺忙的,过节可能回不去了。但经理说了,秋收时一定给我们放几天假。”如今,像王晓波一样的技能型农牧民,渐渐成为开鲁县外出务工人员中的生力军。
想增票子,就得先增本领。为鼓励农民从土地和农村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该县依托职业高中等培训机构,不断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为创业增收奠定基础。今年,该县积极发展多元增收的非农产业,加快建立以增加生产性、工资性、财产性、政策性收入为重点,以其他收入为补充的增收机制,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转产增收。目前,全县已完成劳务输出近8万人次。
三产提级激活发展新动力
三产服务业,多年来始终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今年以来,开鲁县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并举,着力构建与现代产业、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每逢农历“1、4、7”,开鲁雨田农畜交易市场就会呈现万头黄牛攒动、各地商贩云集的热闹场面,数千辆车满载大小黄牛,从这里出发,开赴天南海北。这里,就是有名的“开鲁牛市”,它的成立,在拉动该县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繁荣了周边餐饮服务业。
“升级改造工程近期就要施工了,完工后,可满足1.5万头黄牛的日交易需求。改造完成后,交易区、装载区、生活区功能将更加完善,我们要以更优质的服务吸引客商。”雨田农畜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雷思明谈起牛市的发展信心满怀。
今年,该县加快推进以雨田黄牛交易市场为龙头的商贸物流业,完善开鲁红干椒专业市场、东来羊市等市场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促进种养基地、流通市场、加工企业良性互动,为全县农副产品流通打造平台。同时,完善城乡消费品市场体系,加快东来铁路工贸物流园区、永业现代农业科技总服务平台、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建材家具市场建设。目前,东风红干椒市场51户营业用房的院落硬化、排污管道连接和绿化工程已完成;占地780亩、年货运吞吐量达200万吨的东来物流园区正在进行项目规划;汽贸城、义乌小商品城及配套项目正在办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该县着力改善金融服务环境,通过发挥驻县金融部门作用、引进域外金融机构、组建融资担保公司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农村、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无论走进哪家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是没有县里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今天。”透过这句朴实的话,我们看到了该县支持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决心。
该县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落实扶持政策和措施,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指导等方式,鼓励全民创业,促进非公经济繁荣发展。同时由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创业贷款贴息、培训补贴和各项奖励。目前,全县非公经济主体总数达到1.3万户。
原标题:尽显更强实力 开创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