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存栏奶牛1600多头、年出栏肉牛6000多头,这些牛所产生的粪便是一个惊人数字。要处理这些粪便不仅需要不菲花费,还有可能是造成污染的“麻烦”。可是肥东县养牛大户王桂和请来了特殊的“帮手”,让他收获了年入百万的“宝贝”。
肥东新城经济开发区桂王路上,合肥桂和农牧渔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生产线上的工人正在将黄牛肉深加工成人们爱吃的卤牛肉、香辣牛肉粒等休闲食品。据该公司负责人王桂和介绍,公司是以养殖奶、肉牛为龙头,兼发展水产养殖、蚯蚓养殖和生态农业及清真食品深加工为主的少数民族企业,现存栏奶牛1600多头,年出栏肉牛6000多头,资产总额1.9亿元。
今天的强大,可不是一日之功。王桂和回忆自己的公司刚起步时,仅有他自己和12头奶牛。好在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省市县民委积极给予公司技改项目扶持资金约30万元,并积极协调财政贴息贷款。2009年,在肥东县相关部门的协助下,王桂和在开发区购地35亩,建成了如今这个清真食品深加工基地。
做大做强后,也有随之而来的“烦恼”。对于养殖场来说,禽畜的粪便是必须要解决的麻烦事。因为可能会造成污染,需要进行处理。传统的处理方式肯定花费不菲,而王桂和却找到了独特的“生意经”——蚯蚓养殖。通过在养牛场旁建设占地70亩的蚯蚓养殖场,用源源不断的牛粪养起了蚯蚓。这些吃牛粪长大的蚯蚓可不愁销路,每斤价格10-12元,全部出口日本,年产值超过100万元。
目前,养殖场已建成“牛—牛粪—蚯蚓—有机肥—粮食(蔬菜、牧草)”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牛的废弃物,发展多方位的种植和养殖,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还能为种菜、种草带来高质量的有机肥。
江淮晨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合肥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少数民族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
目前,合肥具有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企业已发展到43家,年产值近10亿元,年上缴税费达1500万元。其中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企业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初步形成多业并举的新格局。晨报记者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