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县,柑橘产业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完整产业链。而另一个特色效益农业项目——肉牛产业也在近几年得到长足发 展。目前,全县肉牛养殖规模近2万头,年产值超过1亿元。加之总投资15亿元的10万头肉牛循环经济项目正式落户,忠县将以此为契机,按照良种化、标准 化、规模化、生态化、产业化的“五化同步”要求,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成全国肉牛产业基地县。
近日,市畜牧推广总站牛羊科科长、推广研究员景开旺接受采访时说,全市十几年的肉牛产业发展表明,要确保肉牛从牛圈到餐桌的安全生产,养殖环节的关键是要做好品种培育及科学管理。在此背景下,忠县肉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又积累了哪些经验?
用“消毒碗”吃绿色草
在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内,整齐地排列着几十个圈舍,300多头大小不一的牛儿分别在自己的“卧室”悠闲地用着早餐,还不时抬起头“哞哞”叫几声。这是笔者近日在马灌镇白高村五组联轩肉牛规模养殖场见到的情景。
为了保障肉牛的品质,田光轩在当地流转了40多亩土地,专门种植黑麦草等牛儿专用草料。“如果用添加剂,牛会长得快些,但是人吃了不健康。自己种的草料,施的农家肥,绿色无污染,牛吃得安全,我们吃牛肉也安全。”田光轩说。
笔者见到,当牛儿用完早餐后,田光轩一手拿起水管、一手拿刷子认真地清洗牛料槽。“病从口入,牛儿也不例外。牛料槽就好比人吃饭的碗,如果饭后不清洗, 残留的食物就容易滋生病菌,再继续使用没清洗的碗,就会把病菌带入身体。”田光轩说,他每天都会清洗2次牛料槽,隔天还要用开水消毒。
先管住牛的舌头
“要想保证人们‘舌尖上的安全’,让消费者买牛肉买得放心、吃牛肉吃得安心,关键是管好肉牛的舌头。”谈起如何保障牛肉安全时,忠县金鸡镇桂林村肉牛养殖大户刘生容这样说。
刘生容家的肉牛养殖场是一栋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目前肉牛存栏200余头。2月25日,记者来到养殖场时,恰巧碰上肉牛们的“饭点 儿”。刘生容和工作人员把刚从地里割回来的黑麦草轧碎后送到肉牛的“餐盘”里,喂食时还不忘打开音响,播放些舒缓的音乐,增强肉牛的食欲。
“我家的肉牛没有食用任何工厂里的加工饲料,以粗饲料为主。这段时间它们的主食就是周边村民种植的黑麦草,再过段时间就换成皇竹草。这样不仅节约成本, 还能保证肉质。”已有4年养牛经验的刘生容说起“养牛经”,俨然一位肉牛养殖专家。为了让肉牛每天能吃饱喝足,刘生容发展周边村民种植黑麦草和皇竹草,并 以0.4元/公斤的价格回收。
为了让肉牛吃得够“营养”,刘生容在喂草之外还会给肉牛适量搭配玉米、大麦、麸皮、米糠等能量饲料,偶尔 还会让它们换换口味,加入豆饼、菜籽饼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或是酒糟、豆腐渣等糟渣类饲料。“为了牛肉的安全,肉牛销售前20天,最好不要喂酒糟,使用任 何药剂。”刘生容说。
“你让肉牛吃得安全,牛肉的安全就有保障,品质自然就上去了。”刘生容介绍,养殖场每年出栏肉牛500余头,由于肉质好,赢得了好口碑。她家的肉牛不仅在县内畅销,还远销广东、武汉、成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