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一路颠簸前行,穿梭在植被茂密、荆棘杂草丛生的树林间,翻过一座山顶经过一段缓下坡,在一低凹处,一幢幢灰瓦白墙的楼房映入眼帘,中间是一个偌大的平坝。
这是日前笔者在彭水县岩东乡堰塘村7组看到的一幕,没想到这带有几分民族特色的楼房竟然是张超为牛修建的“别墅”。
“如无异常,我喂养的牛长期在山间过着风餐露宿、居无定所的漂流日子。”张超笑呵呵地说。
张超说,自记事以来,爷爷就一直喂有牛、羊,通过自繁自养,每年将成年牛羊出售,幼崽进行繁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空闲时张超也成了“义务羊倌”,帮忙爷爷照看牛羊。
“山场非常宽,只要看住有庄稼的几个出口就行。”张超回忆,山场太广,有时牛也会“迷路”,走失同伴,他们便召集所有的亲戚朋友,打着手电筒满山坡找 牛。“夜晚找牛相当不容易,要是牛不动,即使从几米远的地方经过也难以发现它的踪影。”经历的次数多了,也就不足为怪了,只是第二天去山上看看就行。
前年,中专毕业在家的张超怀着一颗憧憬好奇的心,满心欢喜地南下厦门淘金。“出门在外身不由己。”张超感慨,工资高的是技术活、管理人才,自己沾不上边,自己能胜任的待遇又太低,高不成低不就的他进了一家公司,但除去开销所剩无几。
张超冥思苦想,不禁想到了儿时放牧的一个个场景。近年来,家乡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多是留守老人,缺乏劳动力耕种导致大片肥沃的土地荒芜,张超顿觉眼前豁然开朗。
去年5月,张超在家人的帮助下,花20多万元从汉葭街道、桑柘镇、黔江等地收购了50多头本地牛,放牧在山间。
张超介绍,有了儿时“丢牛”的经历,他索性将50多头牛全部赶进山间,让其风餐露宿、自由放牧。“每隔几天进山查看一次,只要牛没有异常情况,一般要待 冬季出栏前才赶回圈舍。”张超说,风餐露宿在林间的“野牛”,由于活动范围广、适应环境能力强,具有抗病能力强、肉质鲜美的特点,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野牛’养法无需人工添加饲料,全靠牛在山上放养觅食,减少了饲料投入,实现了低投入,绿色、天然、生态养殖。虽然每头牛售卖的价钱不及圈养的,但除 去投入成本,纯放养的利润空间依然占据优势。”张超介绍,去年12月,他将自己的50多牛全部售卖,收入了40多万元,收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有了去年的成功发展经历,今年张超再次收购了50多头本地牛,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做强自己的产业,目前他已修建了800多平方米的圈舍,流转了70亩土地种上了黑麦草、莫斯科玉米,建起了一口200立方米的蓄水池,新修了1.5公里公路直通流转地。
张超介绍,明年他将引进西门达尔肉牛同本地牛一同养殖,预计存栏量达到100头。“新引种面临新的环境、新的饲养方法、新的管理方式,为了避免或少走弯路,我得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学习养殖、预防、管理知识。”张超信心满满地说。
笔者就张超的“野牛”养法咨询了县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他说,长期在山坡放养的“野牛”,由于山场宽广、放养密度小、空间范围大,对于减少疫病的传播 有着很好的作用,同时牛的活动范围广、时间长、运动量相对较大,保证了牛肉品质更优,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实行纯天然放牧,牛完全以山间植物枝叶为原 料,与圈养相比对场地的要求相当严格,有着投入成本小的优势,但同时也有着生长速度慢、养殖周期长的局限,养殖户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饲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