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小区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在奶牛养殖比较集中的地方,将人畜分离,把养殖区迁移至村外,集中连片,形成规模,饲养密度大,技术要求高。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人畜同院、环境卫生差的问题,有利于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是目前农村畜牧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场址要求
应选择地势低于村民居住区,一般位于下风口,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空气流通,平坦宽阔,土质坚实,地下水位2米以下,地面有一定坡度,最好向南倾斜。整个场址要求水、电、交通便利,小区离公路的距离在300米以上。
(二)奶牛养殖小区的分区与布局
奶牛养殖小区通常分为管理区、生活区、奶牛饲养区、饲料区、粪污处理区五个部分。一般依据地形、道路,以奶牛饲养区为中心区,两侧分别设生活管理区、饲料区,即生活管理区与饲料区不能位于上风向。根据我国的地理特点,除沿海及南方部分地区外,一般各地常年以西北风为主,因此生活管理区常设在北侧,粪污处理区设在西南侧。
管理区内设厂长室,一般兼小区奶业协会办公室及后勤服务办公室、畜牧与饲养管理指导室、兽医办公室兼药房、财务结算室、会议室兼培训教室五个办公室。
生活区可设为全场生产经营人员宿舍或家庭生活单元,最好能集中建设,单独设区,以实现人畜分离。
饲料区需设青贮窖,建议统一青贮。如果饲料区集中建设,可以再设全场统一的精料加工车间、干草棚,最好还能设固定的可制作全混合日粮的饲料搅拌站。有的地方青贮窖、精料库、生活间与牛舍建在一起,作为一独立单元运作,效果也不错,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农户养殖规模相对较大,农户间规模差异不大,同时有一定的奶牛饲养经验为好。
粪污处理区一般不单独设区(或设在西南侧),牛粪多在运动场暂时堆放,至少每2天清1次,及时运走。
(三)牛舍和运动场
1、牛舍建筑 采用拴系式牛舍,屋顶采取双坡对称式,木板上覆盖机瓦。牛舍内平面布局为单列式牛床,主要设施有牛床、食槽、喂料通道和清粪通道、粪沟。牛舍地面为混凝土压光地面,进出通道处设防滑线。牛舍长轴两侧各设置2个窗户。
牛床的设置要有利于牛体健康和饲养管理操作,长宽适中,并有1%~1.5%的坡度,便于排水,在牛床后半部设防滑线。在牛床前面设置固定的水泥食槽,要求前高后低,坚固光滑,不透水,槽底为圆形,并高于地面5~10厘米。
食槽后留一宽度为1.2~1.5米的工作通道,所有牛栏中间留一工作通道,即牛进出及挤奶的工作通道,其宽度要能满足粪尿运输工具的往返,挤奶工具的通行和停放。中央通道两旁设置粪尿沟,沟底应有一定排水坡度,微向暗沟倾斜,以利排水。
2、运动场 运动场设在南面,要求背风向阳。运动场地面最好用三合土夯实,平坦干燥,有一定坡度,中央较高。排水良好。运动场的面积既要保证牛的活动、休息,又要节约用地,一般为牛舍建筑面积的3~4倍。
3、运动场设施 包括围栏、饮水池和食槽。围栏位于运动场四周,为钢筋混凝土立柱式铁管围栏,间距为3米一根,高度为1.3~1.4米,横梁3~4根。饮水池为两侧饮水式,体积根据牛头数的多少而定,一般30~50头牛的体积为1.5米×0.8米×0.5米,水槽两侧应为水泥地面。食槽位置应与牛舍平行,且背风向阳,长度应为每头牛占0.2~0.3米,槽宽80~90厘米,外缘高80厘米,内缘高60厘米,深40~50厘米,牛站立采食的一侧为水泥地面。
4、附属设施 道路要求直而短。给水采用自来水,直接供水至饮水池和食槽。舍内污水和粪尿通过粪尿沟排出,运动场四周开挖明沟排水,场内用暗道加盖排污水,场外开挖明沟排污水和粪尿,并连接至贮粪场。
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技术
发布时间:2009-06-24 来源:
摘要:养殖小区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在奶牛养殖比较集中的地方,将人畜分离,把养殖区迁移至村外,集中连片,形成规模,饲养密度大,技术要求高。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人畜同院、环境卫生差的问题,有利于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是目前农村畜牧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