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学名〕 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hulsky
〔为害作物〕马铃薯瓢虫寄主较多,主要为害马铃薯、茄子、辣椒等茄科蔬菜,也是菜豆、豇豆、瓜类、白菜等重要害虫。此虫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以山区、半山区发生较多。
〔害虫鉴定〕马铃薯瓢虫成虫、幼虫均可为害植物叶片,一般群集在叶背面啃食叶的下表皮及叶肉,残留上表皮,形成有规则的半透明细的凹纹,受害叶片变成黄褐色,并使叶片枯干。最后使叶片出现孔洞,严重的整株叶片变成黄褐枯焦。此虫也可为害茄果,一般在茄果顶部啃成网状纹,受害部分变黑褐,味变苦,影响产量和质量。 马铃薯瓢虫又叫二十八星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成虫体长7~8毫米,体呈半球形,赤褐色,全体密被黄褐色细绒毛。头扁而小,缩在前胸下。前胸背板前缘内凹,两前缘角突出,中央有1个纵向的大剑状黑斑,其两侧各有2个小黑斑,有的个体其两个黑斑合并为1个斑。鞘翅黄褐色,每个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其中基部3个黑斑后面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会合处的黑斑有1对或2对相互接触。卵子弹头状,长约1.5毫米,初产时淡黄色,渐变鲜黄色,接近孵化时呈橘黄色。卵成堆,但卵粒间排列松散,不整齐。幼虫老熟时体长约9毫米,体黄色,纺锤形,两端细,中间膨大,背面隆起。体背各节有黑色枝刺,前胸背板和腹部8~9节有枝刺4根,其余各节有枝刺6根。在每个枝刺上有6~10个小刺,枝刺基部为淡黑色环纹。蛹体长约6毫米,淡黄色,体上有黑色斑纹。体椭圆形,背面隆起,其上有稀疏细毛,腹面平坦,蛹体尾端包有末龄幼虫的脱皮。
〔生活习性〕马铃薯瓢虫在我国北方一年发生1~2代,各地均以成虫越冬。越冬的成虫多数群集在山洞里、石缝间、土缝里、树裂皮下、墙缝里以及小树丛中和杂草丛生的地方。于第二年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越冬后刚恢复活动的成虫不会飞,只能在越冬场所周围爬行,大约经1周左右才恢复正常,飞翔迁移到马铃薯上为害,并逐渐扩散到田间其他作物上。也有的先迁移到保护地内茄子、瓜类上为害,再逐渐转移到其他作物上。6月上、中旬是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旬,至8月下旬老幼虫化蛹,2代成虫出现后可在秋芸豆、秋黄瓜等蔬菜上继续为害一段时间,至9~10月迁到越冬场所越冬。 成虫早晚潜伏,白天活动,有假死性,受振动后立即缩足落地不动,并分泌黄色黏液。成虫产卵于叶背面,常常20~30粒在一起,平均每头雌虫产卵400粒。幼虫共4龄,1龄幼虫多群集叶背取食,2龄后则分散为害,并随着龄期增长,食量增加,以4龄食量最大,为害亦重。老熟幼虫即在叶背面化蛹。卵期5~11天;幼虫期16~26天;蛹期5~7天;越冬代成虫寿命较长,约300天;第1代成虫寿命约45天。 马铃薯瓢虫喜温暖条件,成虫产卵最适宜温度为22~28℃,若温度在30℃以上即使产卵亦不能孵化,在35℃以上则不能正常产卵。若在16℃以下不能产卵。
〔防治措施〕 (1)人工捕捉。利用成虫假死性,可采用振落方法,将振落地面的成虫收集后,集中消灭。 (2)人工摘卵块。于雌成虫产卵盛期,组织人力摘除卵块,也可在初孵幼虫期未分散前摘除虫叶,集中消灭。 (3)清洁田园。在作物采收后及时清除残株落叶,消灭一部分虫源。 (4)药剂防治。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
马铃薯瓢虫
发布时间:2008-12-29 来源:
摘要:〔害虫学名〕Epilachna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 〔为害作物〕马铃薯瓢虫寄主较多,主要为害马铃薯、茄子、辣椒等茄科蔬菜,也是菜豆、豇豆、瓜类、白菜等重要害虫。此虫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以山区、半山区发生较多。 〔害虫鉴定〕马铃薯瓢虫成虫、幼虫均可为害
马铃薯种植技术相关资料:
企业服务
最新马铃薯种植技术
热门马铃薯种植技术
- ·广西大力推广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
- ·马铃薯试管薯产业化技术
- ·马铃薯的软糖加工技术
- ·春马铃薯新品种――费乌瑞它
- ·马铃薯水灾后栽培技术
- ·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烂种原因与防治
- ·马铃薯食品加工―― 盐水马铃薯罐头
- ·马铃薯食品加工―― 中空马铃薯片
- ·高寒地区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技术
- ·马铃薯高效无公害的栽培新技术
- ·马铃薯与莲藕套作高产
- ·高寒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 ·重庆市彭水县春播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 ·马铃薯渣可造蛋白饲料
- ·黑色马铃薯栽培技术
- ·风味马铃薯脯
- ·马铃薯良种的简介
- ·宽膜高垄脱毒早熟马铃薯两季栽培管理技术(3)
- ·马铃薯“两微一免”栽培新技术
- ·春花生--晚稻--马铃薯模式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