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鳖病发生的原因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如果生态环境不适宜鳖的生存,鳖的有利的生活习性(晒背)得不到发挥和利用,而一些不利的习性(贪食、好斗)不能在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加以限制,鳖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一般情况下,鳖病的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水质恶化的影响
理想的水质应呈淡绿色或茶褐色,肥嫩、新鲜,透明度为25~30厘米,pH值为7~8,氨的浓度为20毫克/升左右,不能超过50毫克/升。如果长期不换水,残饵和排泄物大量存积在池底,腐败后会使池水变质发臭,病原体大量孳生,传染性疾病就会暴发。另一方面,透明度过高的瘦水,浮游生物含量极低,亦不是鳖栖息的理想水质,它会导致水霉病、累枝虫病的暴发与流行。
人工控制的养殖水体,最佳的生长水温是30℃。水温20~25℃不适宜鳖生长,长期生活在这一水温下的鳖,食欲不振、体质虚弱,容易诱发白斑病。
(2)病原体的侵袭
病原体侵入鳖的肌体,会引起鳖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鳖的机体正常活动,从而发生疾病。鳖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一般鳖的致病菌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造成病原菌侵入的途径有:病鳖或伤残鳖的带入;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营养不足,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更换的池水受污染,含有大量病原体;养殖池没有独立的排灌系统,水源连通,一池发病便互相感染;养殖管理不善,乱丢病鳖或病鳖池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便用到健康鳖池;水禽等其他生物体的媒介传染。
(3)敌害生物的为害
鳖的敌害主要有鼠、蛇、蟹、蚂蚁等,它们直接吞食或伤害鳖,造成病原体的继发性感染。
(4)鳖体抗逆力差
近亲繁殖使鳖的种质退化是鳖体抗逆力差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鳖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与年龄、个体大小、体质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2.鳖病的主要特点
(1)鳖对环境的影响敏感
人工养殖鳖的生态环境与鳖的天然生态环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天然的环境广阔,鳖的密度很小;而人工放养的密度大,水质极易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即会导致鳖生理机能失调,诱发疾病。如水质污染,会造成鳖的氨中毒和腐皮病发生。
(2)感染后潜伏期长
被病原体感染了的鳖有的几天内就发病,但有很多是“健康带菌者”,并不立即发病,而是隔一段时间,当环境条件适宜病原体繁殖,且鳖的身体衰弱时便暴发出来。如1996年11月底南宁市旺旺野生动物养殖场进行亲鳖迁移时,由于亲鳖受伤严重,鳖池和鳖体消毒又不严格,亲鳖感染了腐皮病、红底板病和红脖子病,但当时水温已下降到18℃以下,亲鳖带菌很快进入冬眠期。到1997年3月底水温逐渐回升,有利于病原体在鳖体内繁殖,而亲鳖经过冬眠后身体又十分衰弱,于是暴发了以上三种传染病。病原菌潜伏期长达5个月,疾病一直蔓延到8月,死亡率在20%以上。
(3)并发症多
鳖一旦生病,多数是多症并发,如腐皮病和疖疮病并发、白斑病和穿穴病并发、红脖子病和鳃腺炎病并发等。
(4)治愈困难
鳖病除了不易早期发现外,还由于缺乏特效药物和给药方法而使治愈困难。要控制一种鳖病,往往要采取多种综合治疗措施才能奏效,而且有的病(如鳃腺炎、红脖子病)治愈后还会出现反复发病。
3.鳖病的预防方法
水质、种苗、饲料、疾病防治是黄沙鳖养殖的四大要素,其中疾病防治是成败的关键。对鳖病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改善生态环境,注重生态防病
① 鳖场建筑要合理:根据鳖喜洁怕脏、喜阳(光)怕风、喜静怕惊的生活习性,在设计、建造养殖场前,对水源要进行详细调查,不能含有毒物质,附近没有污染源,没有或较少含有病原体。此外,养鳖场地应选择在向阳避风、没有人为干扰的地方。鳖池要有独立的排灌系统,各个池的水不能互相串联,以免鳖病蔓延。
黄沙鳖养殖技术之疾病防治
发布时间:2008-09-06 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
摘要:1.鳖病发生的原因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如果生态环境不适宜鳖的生存,鳖的有利的生活习性(晒背)得不到发挥和利用,而一些不利的习性(贪食、好斗)不能在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加以限制,鳖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一般情况下,鳖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