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以自豪的口吻说,中国是兔业大国。确实,从家兔的饲养量及兔王、兔肉、兔皮的生产量及贸易量来讲,我们是当之无愧的兔业大国。但大国不等于强国,在世界兔业舞台上,我们还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世界科学养兔大会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却没有一届在兔业大国举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兔业的悲哀!对于立志走向世界的兔业界仁人志士来讲,是一个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应当反思什么?首先,在家兔的品种方面,舶来品就是占到了绝对“经济”地位。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兔业会议和媒体上连篇累版地广告宣传中,津津乐道地推销“美系”、“法系”种兔,一些兔场引进了国外原种,立是身价倍增,好象是“月亮总是外国的圆”。浙江新昌、嵊州、镇海等地饲养的长毛兔,其生产性能早已超过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法系毛兔,但至今人们只能说是法系后裔,因为我们缺少的就是自己的品牌。
其次,我们应当承认兔业方面的科研、教学落后于上产的发展,与兔业大国的地位也不相匹配。科研投入不足,制约了创新的原动力,而我们的一些专家、教授不少已年愈古稀,有新意化的新生代专家又凤毛麟角,这种人才的分裂现象阻碍了科学养兔水平的全面提升。
再次,当我国已经在羊绒、羽绒、革皮等畜产品加工领域创造出较只,知名品牌的时候,在兔毛、獭兔皮、兔肉等兔产品加工领域内,至今还没有打造出叫得响的品牌,因而仅兔产品难以挤入主流商品的行列。
再来看一条消息,“2004年8月28日,欧盟以正式颁布2002/994/EC号指令,解除冻兔肉和其他一些动物源性食品长达两年的出口禁令”。“开关”是一件好事,但也给国内的肉兔养殖业提出了烟具的挑战。商检规定“每个养殖场地规模最少年出栏量在6万只,三年后达到10万只。”这等于是宣告,千家万户养兔的这种传统模式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了。
曾几何时,我们的大国“地位”恰巧是促成在这千家万户,广养专收的基础上的。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带着计划经济痕迹的人海战术仍有一定的市场。2003年召开的“兔业三农”联谊会上,四川省一位乡镇党委书记的发言中就有“领导联大户,干部联农户,党员先探路”这样的兔业发展思路,而且“村干部没有中草养兔的一律不合格”这样的’经典“做法。正是这种落后的经济知道方式导致了我国养兔业几经大起大落,生产基础弱不禁风。
从兔业大国成为兔业强国,在世界兔业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国人的才华,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切入点在哪里?切入点之一,就是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升养兔产业化水平。(对此,已有专题论述,不再展开。)切入点之二,就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兔业的科技含量,变炒种为养种,尽快培育民族的新品种来。切入点之三,就是要实施品牌战略,从初级产品到精细产品都要树品牌、创名牌,在产品的深层次加工上独树一帜,以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切入点之四,中国的兔业届应当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发扬团队精神,为中国兔业走向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养兔业从整个国民经济全局来讲,毕竟不是主流产业,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养兔也是一个不发达的行业。业届人士应当清楚而理智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能期望国家或各级政府对养兔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我们应当依靠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处境。从日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历史阶段发展趋势上看,我们寄希望于民营企业家更多的投资养兔业及其他产品加工业,我们寄希望于民营资本更多的转化为研发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科学养兔水平。我们已经欣喜的看到,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民营资本投入养兔及相关产品加工业已经有了一个里良好的开端,其规模程度、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都胜人一筹,这正是从兔业大国到兔业强国迈进的坚定一步,我们祝愿有作为的企业家沿着这个轨道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