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参特征特性
1.生物学特征
刺参是生长海洋底层岩石上或海藻间的一种棘皮动物,又名海黄瓜、沙巽,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科。体长20cm~40cm,体呈圆筒形,背面隆起,体形、大小、颜色和肉刺的多寡随生活环境而异,生活于岩石底和水温较低海区的个体,肉刺较多且大,体壁较肥厚,体色为黄褐或深褐色。刺参一般白天不活动,晚上摄食,活动能力较弱,栖息于水深3m~15m处,栖息场所要求水质清澈、基础饵料丰富,饵料为泥沙中的有机质和微小的动、植物。如硅藻、原生动物、腹足类以及腐殖质、细菌等。刺参适宜盐度范围为28‰~34‰,不耐高温,生长适宜温度为3℃~23℃,当水温低于3℃和高于23℃时,刺参将处于休眠状态,幼参摄食与生长的最佳水温为18℃~20℃。产卵期随水温而异。一般从5月中旬至7月上旬,产卵水温在18℃~20℃。受精卵发育成稚参约需20余天,水温超过20℃时,即开始夏眠,移至较深的岩礁阴暗处,停止摄食和运动。刺参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等强烈刺激时,可及时将内脏排出体外,减少参体的营养负担和消耗,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约25天~35天又可再生出新的内脏。
2.营养价值
海参是名贵的珍馐海味,名列于八大海珍之中,是我国传统的滋补品,具有补肾益精,生肌止血之功能,素有"海中人参"之称,故名海参,而刺参又是海参中之上上品。海参肉色青润,质地细嫩,具有生血养血,补肾益精,保持肌肤光滑,延缓机体衰老之功效。海参含有海参皂甙和海参胶原蛋白,海参皂甙又称海参毒素,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对中风痉挛性麻痹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海参是唯一不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品,富含多种高级蛋白质及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而且还是少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营养保健食品。海参体内含有一种酸性粘多糖,对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具有抑制作用。海参对治疗肺结核咯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等都有一定疗效。
二、刺参的池塘养殖
1.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养殖池塘的建造与改造
①场址选择:池塘选址要求尽量选择离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适于刺参摄食的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他污染源,水质条件好,排灌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胜利油田腹地,尤其应当注意防止原油污染。②池塘结构:池塘面积大小控制在20亩~50亩,池水水深2m以上。池塘底质以硬泥沙、泥沙底为好,池塘保持一定坡度,以利排水与清塘。进排水渠道要分设,池底不能挖得低于海水低潮线,排水闸门要建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使底层水能排净,使参池水流畅通,以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的目的。因黄河入海造成海水水体浑浊,所以应当在进水处建立一个沉淀和过滤池,以过滤有害生物、杂质和沉淀泥沙。③人工建礁:养殖海参,首先必须解决附着物的问题,为此,可向池塘投石投瓦或空心砖,也可建造人造附着物(把编织袋装满泥沙并扎紧口),制造人工礁,便于海参的栖息和遮阳。池塘附着基总体结构一般以"非"字形投放方式较好,便于采捕和管理。无论选择哪种筑礁种类,都要按标准堆放。一般每堆筑礁不低于2m,筑礁的行距4m~5m,堆距2m~3m为好,总的前提是以有利于海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为海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④池塘护坡:刺参养殖成功的关键是要保证养殖水体的清澈,为避免暴风雨及大风浪对养殖池塘土坡造成破坏而污浊水体,需要对养殖池塘的土坡进行护坡,可用以下两种方法对池塘进行护坡:一是采用石块(也可用其它与水泥条等不易被破坏的替代品)等对土坡进行衬砌。该方法投入较大,节约水体,使用周期时间较长,适合多年养殖。二是可采用塑胶布膜护坡吊笼养殖。通过塑料隔布在水体中呈垂直状态,将池塘斜坡处浊水隔离,从而保持养殖水体的稳定。该利,方案成本较低,建造方便,使用寿命较短。
2.池塘的清淤消毒与水质调控
池塘清淤:池塘要进行池底清淤,采用吸浆泵或吸泥船,将底层的污泥、粪便及杂藻全部清除出参池以外,并做到彻底干净,不留后患。采用高压水枪将池内的岩礁逐堆冲刷干净,除去污泥、粪便及杂藻,并采取边搅动池底边冲洗池底边放水的方式,将池底彻底冲洗一遍,然后纳水浸泡半月后,再将池水放掉,纳入新鲜海水。
水质要求:养殖池要求排灌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盐度范围在25‰~35‰,最适盐度27‰~32‰;pH控制在7.8~8.7之间,溶解氧5mg/L以上,氨态氮0.1mg/L以下,严格控制H2S。
水体消毒:由于黄河入海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海水的泥沙含量较高,昕以在海水进入池塘前要进行沉淀和过滤,在沉淀和过滤的同时进行水体的调节,采用添加助净剂,搅拌、过滤及消毒措施,加强水体自净,保护水体,使水体达到养殖要求。在人工礁石建成以后,放水淹没参礁,一般亩撒50kg~100kg生石灰或30g/立方米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三、刺参的放养、投喂和管理
1.池塘肥水
在对池塘进行清淤和水体消毒后,应当进行施肥灌水,施肥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搭配比例,一般有机肥要超过50%。一般施肥后两个星期,待水质稳定,基础饵料大量繁殖,就可以放苗了。
2.苗种放养
放苗应选择健康参苗,标准体态为伸展粗壮,肉刺尖儿高,头尾活动自如,运动能力强。放苗时间选择在早春放苗,入冬前收获,可当年投入当年见效,一般苗种放养规格为50头/kg~80头/kg的大苗,大苗成活率可达90%以上,养殖前期放养密度为3000头/亩~5000头/亩,在养殖生产中要根据刺参的大小、水温、饲料及刺参的实际生长情况等灵活调整养殖密度。苗种放养前应消毒,用青、链霉素各30mg/L浓度的药液进行药浴0.5小时~1小时,然后再放入养殖池。
3.水质调控
在养成过程中,也要根据养殖池水及底质的具体情况,并针对海参多在冬季低温不摄食易发病的特点,适时消毒,一般每半月至一个月亩撒30kg~50kg的生石灰或沸石粉,进行一次消毒或底质改良,为海参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入冬前再使用一次30g/立方米~50g/立方米的海参生态基,全池泼洒,并结合投喂口服特效抗生素药饵,使海参体内积累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以增强海参在冬季的抗病能力。
池中生物量的增减直接影响海参的生长,技术人员每天坚持观察池内水质,高温期每隔一个星期应定时进行1次水质化验,搞好水质测定,便于及时调节水质。池中生物测定方法主要以肉眼观测水色和透明度,水色以黄色和黄褐色为好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cm以内,说明绿藻和硅藻占优势,有利于海参生长,反之应及时调节水质。每逢低潮大雨天气,及时启动水泵调水入池,严防池塘盐度降低,海水淡化。
4.饵料投喂
一般池塘养殖较少投喂饵料,主要依靠天然饵料生物,如单胞藻、底栖硅藻、有机碎屑、小型动物及微生物等维持。对于养殖密度大的池塘,可投喂鼠尾藻、鱼粉、海藻粉和配合饲料等,一般每3天~4天投喂1次,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2%~8%,并根据刺参大小、水温、摄食情况及残饵量加以调整。在舂末夏初海参摄食旺盛季节,投饵应掌握以下原则:出皮率小于50%时须投饵;避免投饵堆积;要适量投饵,尽量减少饵料在池底没被摄食完便腐烂变质的现象;应选用遇水较易溃散且质优的饲料,切忌投放如成捆的海带等海参不能摄食的东西。
5.日常管理
进入6月份以后到8月末,水温达到20℃以上,海参基本处于休眠期。要及时提高水位,进行遮光降温,防止水温过高,并经常进行大量的换水,打破水体双分层,同时注意消除池塘换水死角,保持换水的均匀,及时清除大型藻类和各种垃圾,消除局部缺氧。必要时可在池塘边打海水井2口,以备高温期向池内注水降温、增氧。越冬期间,及时清除积雪,给冰层打洞,利于水体透明度的调整。
设专人常年巡池看护。一是观察记录刺参摄食情况和健康状况,二是发现有吸附在于露石壁上的刺参要及时使其回到水中,以防干露时间过长死亡,尤其阴雨天气,刺参更不宜干露,因为雨水可致刺参死亡。
四、海参发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海参发病主要原因
①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进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cm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还有部分参池建在离海岸几千米甚至万米处,进排水使用同一个渠道,致使水质质量差,交换量小,进水处无过滤和沉淀池。
②虾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每堆石不足1m,而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m~6m之间;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三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m~6m;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进水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渡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③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堆积了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出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④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饵科严重缺乏。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每亩放苗量竟达到10万头之多,又不舍得投饵,这样当海参逐渐长大时,天然饵料严重缺乏,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体弱患病而死亡。
⑤养参业者技术素质差,缺乏科学养殖和防病意识。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投资商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习性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2.病害防治措施
病害的预防应当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前期规划,规范管理;坚持控制密度,合理放养;坚持清淤消毒,定期调控;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无病的成参养殖池,最好每15天~30天,用生石灰消毒1次,每亩水深 1m用量30kg,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在刺参的养殖期间,病害发生尚不严重,且一旦发病可以控制,但是也应密切监控,不容忽视,应经常潜水观察海参的健康状况,早隔离、早治疗。已发病的养殖池要从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入手,除加大换水量外,每亩用40kg生石灰消毒,且派潜水员收集病参,将病参放养在小面积池中,用青、链霉素各50mg/L药液药浴30分钟。隔天一次,待病参治愈后再投放于养殖池。
一般容易发生的病害有:一是桡足类(主要是猛水蚤、剑水蚤等)的伤害,可以用2ppm~3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二是溃烂病,主要在高水温时(10℃以上)细菌滋生快或被桡足类损伤感染引起刺参溃烂解体,可以用抗生素类药物每隔3天~5天全池泼洒1次。在高温季节,尤其进入8月份高温期,应采取降温措施,使水温控制在27℃以下;三是腐皮综合征,可以使用池底改良剂,控制有机物,杀灭病菌,通过使用固态氧增加池水和池底溶解氧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