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又称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属棘皮动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及山东沿海,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滋补和药用价值极高,所以经济价值显著、市场前景看好。近几年在北方沿海地区广泛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的新兴产业。现结合生产实践,探讨养殖技术要点如下。
1 养参池的选址
养参池塘通常选择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无大量河水注入、有海藻生长、最高水温不超过30℃、盐度不低于28‰、pH为7.9~8.4的海区潮间中上带,以沙底或沙泥底质为宜,并在大汛潮期间能自然纳潮,每天换水量在5%~10%,池内平均水深保持在1.5m以上,高温期内应达到2.0m左右。
2 参礁的设计与投放
设计人工刺参礁的目的,既为刺参提供栖息和夏眠场所,又可以繁殖和积聚大量藻类供刺参摄食。因此,搞好池塘改造和筑礁非常重要。筑礁前,应先将池底污染层软泥清除掉,然后用链轨车整平轧实,有条件可用碎石铺底、护坡。参礁的材料品种广泛,瓦片、砖头、旧扇贝笼、空心砖、旧网衣、旧轮胎、碎石块等均可。碎石块与海水接触面更大,积聚藻类更多,使用时间更长,是很好的参礁材料。参礁的摆放以尽可能增大刺参隐蔽空间为原则,通常摆成条状或堆状。条状高0.8~1.0m,宽2~3m,行距2m;堆状以高0.8~1.0m,每堆2~3立方米,堆距2m为宜。
3 参苗的选择与投放
3.1 投放时间 参苗投放时间一般选择在9~10月份和翌年3~4月份。因为9~10月份恰好是夏季高温季节刚过,参礁上生长着各种藻类,尤其是底栖硅藻相当丰富,为幼参提供了优良的饵料;而且此时池水表层水温下降至25℃以下,恰恰又是刺参爬出洞穴摄食生长的时机,幼参生长迅速。试验表明,刺参具有相当强的耐寒能力,冬季池塘表面即使结冰,刺参也不会冻死,在-3℃池水中仍能生存;在来年3~4月份放苗,此时水温适宜,越冬苗源丰富,放养大规格参苗,有相当一部分当年就可收获。
3.2 投放方法 参苗有两种投放方法:一是直接投放法,适合于大规格参苗的投放,将运回的参苗均匀地洒放到参礁所在的水域;二是网袋投放法,适合于体长1cm左右的小规格参苗的投放。因为1cm左右的幼参苗附着能力较弱,将其装进网袋,让参苗慢慢爬到参礁上附着,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装参袋一般用20目的聚乙烯扇贝苗袋,每袋苗40~60头,袋内放块小石块,防止漂浮和移动,袋口松开,均匀地投放在参礁附近。
3.3 投放规格与密度 参苗的投放密度应根据参苗规格不同而合理控制,通常100头/kg以内的参苗,投放密度在10头/平方米以内,成活率可达90%以上;300~500头/kg的参苗,投放密度控制在10~15头/平方米,成活率可达40%~50%;规格在1cm左右的参苗,在温度、水质较适宜的情况下可投放50~100头/平方米,但成活率较低,只能达到10%左右。实际生产中,不提倡单独放养某一规格的参苗,而采取大、小参苗参差投放的方法,以更好地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达到间放间收、增产增收的目的。
4 养成期的管理
4.1 饵料投喂 刺参的食性较杂,主要以海底表层的沉积物为食,沉积物主要包括贝壳、硅藻、细菌、原生动物、双壳类的幼贝、桡足类、海藻、虾蟹类及大叶藻类的碎屑等。在刺参池塘养殖中,由于密度较大,天然饵料相对缺少,尤其在春天3~5月份,秋季10月下旬以后,正值刺参生长的适温期,而水温较低,水中微型动植物较少,导致饵料严重不足。因此,在此期间要满足刺参生长的需要,就必须进行人工投喂,以弥补天然饵料不足。一般在春、秋季节当水温达到8~17℃时,刺参生长速度最快,每2天需投饵一次,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5%左右;在其余生长期内,每周投喂1~2次,投饵量为2%~3%;当水温低于5℃或高于20℃时一般不投饵。具体的投饵量还应根据日常监测情况灵活增减。
4.2 藻类移植 在参苗放养前或养成过程中,向养参池移植马尾藻、大叶藻和石莼等海藻的藻体和孢子,使其在池塘中生长和繁殖,增加自然基础饵料的品种和数量。同时,移入的海藻对虾池的水质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
4.3 药饵防病 将抗菌素药物做成预混料,用量2%~5%,喂前与饵料充分混合,制成药饵。在刺参整个生长期内,每周投喂1~2次,通过定期投放药饵的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这种施药方法与全池泼洒药物的给药方法相比,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给药方便和节约开支等优点。
4.4 水质交换 刺参喜欢清新的水质,因此养参的池塘应具备较好的进排水条件,换水既可以保证水质清新,又可以为刺参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除在大汛潮期间依靠自然换水外,平时要根据水色、水温情况及时进、排水,无法换水时,要用机械提水。春、秋季节水深要浅,以利提升水温;夏季要加深池水,并加大换水量,使其尽可能保持或接近适宜的生长水温。
4.5 分片式排水闸门的设计与应用 在排水闸门顶部设计2片活动闸板,每片高15~20cm,在汛期有大量淡水注入时,通过开启闸门顶部的活动闸板,及时排除池水顶部的淡水层,以有效地控制池水盐度、保持水环境的相对稳定,避免池水盐度骤然变化,影响刺参的正常生长。
4.6 清除敌害 刺参自身防范能力较差,很容易遭到一些虾蟹类和肉食性鱼类(鲈鱼、黑鲷、虾虎鱼等)攻击和捕食。清除敌害主要采用药物和人工的方法:一是放苗前采用药物清池,对于虾蟹类采用20×10E-6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对于鱼类可采用(10~15)×10E-6的茶子饼全池泼洒,待所有敌害被杀死后,再进水将池塘彻底冲刷2~3遍,一周后方可放苗(严禁向池塘中施用化学消毒药物、油污等,以防化参);二是进、排水要带过滤网,春天4~5月份正是敌害生物繁殖季节,应带有60目左右的密网进、排水,防止敌害的卵或幼体进入池中,其他时间可换成10~20目,阻止有害生物成体进入;三是人工清除,对于肉食性鱼类主要采用钩钓和网捕的方法,对于虾蟹类可采用网捕的办法,通常放置”地笼”网可将虾蟹和部分鱼类清除掉。
4.7 日常监控 在整个养成期间,应注意加强水质、水温、刺参生长情况、安全措施的监控。夏季是池水变化最大的季节,如发现水温过高、水色异常,应及时换水,以免造成刺参死亡;每隔半个月下水探摸、测量刺参一次,了解刺参的摄食与生长状况,以科学调节投饵量,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刺参始终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安排专人管理和看护,坚持巡池,避免堤坝塌陷、滤网破漏、闸门失控及被盗现象的发生。
5 间收间养
刺参体重一般达到250g以上即可收获上市。收获时间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和养殖周期灵活掌握,一般深秋、初冬收获较多;收获方法主要以潜水探摸为主,有条件也可排干池水进行挑拣,以便清理池底。同时,根据刺参收获和存养量的多少,不断向池中补充不同规格的参苗。在正常养殖条件下,平均每年每667平方米放养参苗6000~8000头(100~1000头/kg不同规格苗种混合放养),养殖成活率可达50%左右,平均可年产成品鲜参400kg,按平均市场价格100元/kg计算,年可实现产值4万元,利税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