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是大型食用蟹类,其生长速度快,人工养殖当年可长成商品蟹,是人工增养殖的一个优良品种。但是在我区目前用于养殖的梭子蟹苗种基本上来自于自然海区。为了提高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水平,促进我区梭子蟹养殖产业化的发展,笔者于1999—2000年进行了梭子蟹生产性人工育苗试验,获得了成功并初步摸索出了符合舟山实际的育苗方法。现将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要点归纳如下,供参考。
一、亲蟹暂养
作为育苗用的抱卵亲蟹,必须活力强,无外伤,附肢健全,卵块坚实,卵块边缘清晰,卵呈淡黄色或棕黄色。不宜选用卵已成熟或接近成熟的亲蟹,以免在运输或入室过程中由于外
界环境的变化而流产。亲蟹规格以300~400克/尾为好,个体过大,将会造成胚胎发育不同步,给育苗的“布幼”操作带来困难。
1.暂养池
亲蟹暂养池以20~80米2为宜,水位0.8~1米。亲蟹入室前,将池洗净消毒。池底铺沙10~15厘米,铺沙面积约占池面积的60%,靠近排水口处留有40%空白,用于投饵、排换水和清除残饵,然后装好充气石,池顶及四周用黑塑料膜遮严光
2.暂养管理
亲蟹经300×10-6福尔马林浸浴20~30分钟后放入亲蟹暂养池,池水深度0.8~1米,水温为自然水温,也可根据需要人为加温,但在亲蟹培育期间;水温以不超过23℃为宜。日换50%~80%,注意换水温差尽量不超过0.5℃,比重差不超过0.001,温度日变幅不超过1℃;在暂养期间,24小时不间断充气,充气量为水面呈微波状,维持水中EDTA 3~5毫克/升,不定期使用氟哌酸1毫克/升,呋喃唑酮2毫克/升,福尔马林20×l0-6,用以抑制细菌及寄生虫的繁生;投喂带壳鲜活贝类,如蛏子、杂色蛤子等,投量以蛏子计为蟹体重的20%左右;每日吸污以清除池中的残饵及粪便,当发现亲蟹附肢脱落增多时,极有可能是池底沙子变黑,必须及时倒池,对沙子进行清洗和消毒,同时对亲蟹用高锰酸钾浸泡消毒。
二、幼体培育
1.幼体的收集
采用吊笼法收集幼体,即将卵已成熟的亲蟹经10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浴30分钟后,以每笼1只的密度吊于育苗池中排幼。亲蟹池与育苗池的水温温差尽量不要超过0.5℃。在常
温培育的条件下,幼体密度应控制在5万只/米3以内,密度过大,培育困难,最终成活率较低,甚至导致培育失败。
2.培育水温
在有控温条件的情况下,幼体培育以22~26℃为宜。本试验中幼体培育水温范围在22.5~28℃,未见对幼体造成危害。但在z1期,水温在23℃以下为好,不宜过高。
3.充气
幼体培育中充气石密度应控制在1个/米2以上。充气量Zl~Z2为微波状,z3~z4充气增强,至大眼幼体期及仔蟹期为沸腾状,需要注意的是,在换水时,要随着池水水位的变化,及时调节气量,以防冲破底膜,造成“泛池”。
4.换水
从z1第1天起,日添加水20厘米,至最高水位后,日换水20%,z1期间换水,要掌握温差尽量不要超过0.5℃;z2~z4日换水30%~60%;大眼幼体期及仔蟹期依据水质状况,
日换水量达到80%~150%。当换水量增大到60%以上时,每日分3次换,每次换水不超过30%。吊网后换水采用边进边徘的方法,保持水位稳定。
5.饵料投喂
幼体培育的饵料,在z1期以单胞藻和轮虫等生物活饵为佳。当生物活饵不足或缺乏时,可以螺旋藻粉、BP、虾片、酵母粉和豆浆混合投喂来替代,投量在4~6毫克/升;Z2~Z4,以微型胶囊饵料(MED)为主,投量在6~10毫克/升,并适量添加初孵丰年虫幼虫;从M期开始,以投喂冻丰年虫成虫为主,投量为估算的幼体体重的100%~150%,并少量投喂MED
饵料。投饵间隔时间均为3小时。这样的投饵方式,能大大减少活体丰年虫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6.倒池
随着幼体培育中投饵量的增加,到Z4或M期池底有可能积存了较多的残饵和粪便,这时可视底质状况进行倒池。倒池在Z4期及M期均可进行,但必须是幼体处于“老练”时间,如果是刚蜕皮不久、较嫩的幼体,极有可能经受不住环境的突变而大批死亡。倒池可采用光诱法,即在傍晚将幼体用灯光诱集在一角,然后用桶连水舀到置有新水的池中,剩下的少量幼体用出苗网箱以排水法收集。
7.吊网
当Z4幼幼体全部变态成大眼幼体体,且颜色转黑色后,即可吊网。吊网密度依池中幼体密度而定,一般为每立方水体0.5米2。网片以白色“鳗秧网”为佳。吊网后,在管理上应注意切勿让网片露出水面,以免幼体因干露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