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大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发布时间:2008-11-24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摘要:一、症状与病原 该病主要为害大蒜假茎基部,初期发病病部水渍状,以后病斑变暗色或灰白色,渍疡腐烂,腐烂部位发出强烈的蒜臭味。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的菌丝,以至病株周围的杂草也布满白色菌丝,并溃疡腐烂。大蒜叶鞘腐烂后,上部叶片表现萎蔫,并逐渐黄化枯

一、症状与病原
  该病主要为害大蒜假茎基部,初期发病病部水渍状,以后病斑变暗色或灰白色,渍疡腐烂,腐烂部位发出强烈的蒜臭味。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的菌丝,以至病株周围的杂草也布满白色菌丝,并溃疡腐烂。大蒜叶鞘腐烂后,上部叶片表现萎蔫,并逐渐黄化枯死,蒜根须、根盘腐烂,蒜头散瓣。一般在5月上旬以后,病部形成不规划如麻籽大小的黑褐色菌核。该病是由大蒜核盘菌侵染所致。

二、发生规律
  (一)侵染循环 大蒜菌核病主要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在蒜种和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混杂在大蒜种和病残体上的菌核则随着播种、施肥落入土中。播种早的年份,少数菌核秋季就能萌发,使幼苗发病。一般在春季2月下旬以后,土壤中的菌核陆续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中射出,侵入假茎基部形成菌丝体。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果胶酶,溶解寄主细胞的中胶层,使病茎腐烂,以后菌丝体从病部向周边扩展蔓延,最后在病组织上形成菌核,随收获落入土中或留在蒜头上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
  (二)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
  1.温度、湿度。该病菌喜低温高湿,一般温度在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有利于菌核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侵入。由于采用地膜覆盖,膜下长期保持高温状态(相对于湿度大于80%),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这也是导致我县此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本地,播种早的年份或地块,冬前就能发病,如1996年10月份,平均气温15.6℃,接近常年,而11月上旬平均气温分别比常年同期偏低1.45℃和1.23℃,11月26日定点观察地块才查到病株;而1997年10月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75℃,11月上旬偏高0.85℃,11月19日定点地块就发现病株。多数菌核年后萌发,当2月下旬至3月上旬平均气温通过6℃时,土壤中菌核就陆续产生子束盘,4月上旬气温上升到13℃~14℃时,形成第一个侵染高峰。春季阴雨天气多常加重病情发展。
  2.轮作、连作。连作地由于菌核落在土中,连年积累,因而发病较重,轮作能减少田间菌源的积累,特别是与小麦轮作,由于大蒜菌核病病菌不能侵染小麦,菌核萌发后没有适生环境,不能完成侵染循环,因而能降低发病程度。试验表明,隔5年轮作1年小麦的老蒜地平均病株率比连作6年的老蒜地低18.6%,病指少11.1。
  3.覆膜方式。1997年我们选择一常年重发地块进行的试验证明,以覆膜蒜地发病最重,秋季覆膜春季4月15日揭膜蒜地次之,露地蒜发病最轻。但测产表明,春季揭膜蒜和露地蒜分别比覆膜蒜亩产低7.8%和25%,揭膜蒜地对产量的影响超过了病害的为害损失,因而不能把揭膜作为一项防治措施。
  4.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以及靠近河道的下潮地块发病较重。

三、综合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最好种2~3年大蒜轮作1年小麦,最长连作不要超过5年。
  2.选取健康无病的大蒜留种。
  3.收获进及时清除大蒜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做到有机肥、氮、磷、钾肥合理配比,一般底肥施有机肥5000kg以上,优质大蒜复混肥150kg。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23000~24000株。
  5.秋种时选用50%多菌灵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粉剂,按种子量的0.3%对水适量均匀喷布种子,闷种5小时,晾干后播种。
  6.春季发病初盛时,一般在3月下旬,用50%速克灵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粉剂500倍喷雾防治,施药时重喷茎基部,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