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附红细胞体病(2)

发布时间:2006-05-18  来源:中国兽医杂志
摘要:个附红细胞体,以6~7个最多,大多位于红细胞边缘,被寄生的 红细胞变形为齿轮状、星芒状或不规 则形状。由于折光关系,附红细胞体在镜下发亮。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阴性,姬 氏染色呈紫红色,瑞氏染色为蓝
个附红细胞体,以6~7个最多,大多位于红细胞边缘,被寄生的红细胞变形为齿轮状、星芒状或不规则形状。由于折光关系,附红细胞体在镜下发亮。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阴性,姬氏染色呈紫红色,瑞氏染色为蓝色。电镜下显示多形态、无细胞壁,由单层限制性膜裹着,无核或其他细胞器。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上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它不能在细菌培养基及无细胞培养基上培养。

?

1.3 生物学特性

附红细胞体的运动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镜下将0.1%稀盐酸加入新鲜血滴中使红细胞破坏,可见其活动力仍不减弱。但当加入?0.1%?碘液后可使其停止运动,这一特性具有鉴别作用。附红细胞体对于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0.5%石炭酸于37℃经3 h可将其杀死,一般常用浓度的消毒药在几分钟内即可使其死亡。在4℃条件下用柠檬酸钠或柠檬酸葡糖(ACD)抗凝的无菌血液中可保存15~30天,仍有感染力。但据我们观察,采集后1~2天内红细胞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剧增,但两周后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数有所减少。附红细胞体对低温抵抗力强,可在加入15%甘油的血液中,-30℃能保持80天的感染力,冻干后可存活2天。?

2 流行病学

?

2.1 分布 该病目前已在南非、美国、俄罗斯、法国、荷兰、南斯拉夫、印度、伊朗、巴基斯坦、日本、朝鲜、中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它的分布包括了世界各大洲,似乎与气温带无关。在中国,继江苏省首先发现本病后,浙江、上海、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江苏等20多个省市相继发生了本病,有的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在世界上首先报道了大批人群中存在附红细胞体感染者

?

2.2 传播途径

附红细胞体自然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报道较多的有媒介昆虫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接触性传播等。从该病多发生于温暖的季节,尤其是吸血性昆虫大量繁殖滋生的夏秋两季与病原特性来看,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趋向于吸血昆虫可能起传播作用。由于腹腔内和静脉注射含附红细胞体血液,可以发生感染,故有人提出消毒不严的注射器和外科手术器械也可能是造成机械性传播的途径之一。有学者提出,耐过附红细胞体病的患畜可长期携带病原体,成为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