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目前养猪业中广泛流行的一种以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近年来由于该病引起的猪只死亡,使养猪业蒙受严重的损失。
流行病学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以仔猪和长势较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发病期间死亡率和淘汰率达30%-50%。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温暖季节,气温在20℃以上,湿度70%左右,特别是阴雨后最多发生,尤其在吸血昆虫大量孳生繁殖的夏秋季节,呈地方性流行性。
传染途径主要由吸血昆虫、猪虱、蚧螨、蚁和污染的针头水平传播;也可经公母猪交配,经子宫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
临床症状急性型此类型病例较少见,多表现为突然发病死亡,死后口鼻流血,全身红紫,病程为数十分钟到3天。
亚急性型发病初期,患猪精神浓郁,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体温40℃~42℃,高热稽留;后食欲废绝,饮欲明显下降;患猪颤抖,转圈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尿少色黄,病初患猪排羊蛋样粪球,外附着黏液或黏膜;后期拉稀或有时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并且毛孔出现淡黄色汗迹,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有的病猪流涎,呼吸困难,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天~7天,或死亡或转向慢性。
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食欲不佳,主要表现为贫血和黄疸,全身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燥裂,层层脱落,但不痒,黄疸程度不一,皮肤和眼结膜呈淡黄色,有的呈深黄色,大便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至鲜红色血液。
剖检症状病死猪可见全身脂肪和内脏器官苍白,轻度黄染,血液稀薄呈水样,凝固不良,皮下组织及肌间浸润,散在点状性和斑状性出血,全身骨骼肌变淡。胸腹腔及心包有积液,肝肿胀,有出血或点状坏死,质硬呈黄棕色,胆囊肿大充满绿色胶样胆汁;肺肿大,有淤血和水肿;脾肿大,质地柔软,有暗红色出血点,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心、肾表面有出血点(斑),心肌软,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膀胱黏膜有点状出血;小肠壁变薄,肠膜严重脱落,肠内有积液。
诊断根据临床出现的高热稽留,贫血,黄疸,腹泻或便秘特征的症状及病理变化情况,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如要做出确切诊断,则需要经过化验室检查。
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在没有化验室的情况下,从病猪耳静脉所采的血液淡,手感光滑,没有黏性,凝固不良,则可作为进一步确诊的重要依据。
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疫苗免疫,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只有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与对症治疗的方法:
1.首先用伊维菌素制剂对猪群普遍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切断本病的传染媒介。
2.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按30mg每公斤体重深部肌肉注射,隔日一次,连用3次,同时配合使用牲血素2毫升/头、VB
12
注射液2毫升~5毫升、柴胡注射液10毫升/头(中猪),一般可以控制病情,体温降低,出现好转,对病情严重的病猪还应采用强心输液。
3.本病如与弓形体病混合感染,除选用上述药物外,应加用复方磺胺六甲嘧啶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5天。
4.猪群每年发病季节,用黄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投药。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诊疗措施
发布时间:2008-11-12 来源:中国畜牧报
摘要: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目前养猪业中广泛流行的一种以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近年来由于该病引起的猪只死亡,使养猪业蒙受严重的损失。
流行病学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以仔猪和长势较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发病期间死亡率和淘汰率达30%-50%。该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