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免疫的重要途径——粘膜免疫(4)
发布时间:2008-11-12 来源:亿联网络
摘要:在粘膜的复层上皮及一些单层上皮,由于大分子抗原不能自由扩散,故粘膜免疫系统必须通过其专职APC(professional APC)主动摄取抗原。已证明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为两种专职APC,它们与上皮细胞紧密相连。DC在呼吸
在粘膜的复层上皮及一些单层上皮,由于大分子抗原不能自由扩散,故粘膜免疫系统必须通过其专职APC(professional APC)主动摄取抗原。已证明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为两种专职APC,它们与上皮细胞紧密相连。DC在呼吸道和口腔上皮特别丰富,可形成类似皮肤的粘膜DC网络。正常机体必须区分肠道的“无害”抗原(肠道正常菌群,食物和自身凋亡等)和“有害”抗原(病原微生物等),并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在决定免疫应答的类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具有可塑性,它最终诱发免疫应答的结果取决于自身来源(不同的亚群)和分化程度,微环境和抗原的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已越来越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粘膜免疫系统的发展——共同粘膜免疫系统(common mucosal immune system,CMIS)
致敏的淋巴细胞经体循环可以回流到多个效应部位,发挥针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反应,而与起始的诱导部位无关。例如,在人体细菌性抗原从肠道吸收后可以从乳腺产生特异性抗细菌性IgA,在支气管致敏的细胞可以游走至肠粘膜固有层,鼻咽部暴露于某抗原可以同时在直肠、呼吸道、阴道产生IgA和IgG,据此有人就把从IgA诱导部位(BALT或GALT)到粘膜效应细胞(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固有层和分泌腺体)这一系统称为共同粘膜免疫系统。共同粘膜免疫系统内特殊部位的细胞因子、诱导细胞、效应细胞调节免疫反应的机理,尚未完全搞清楚。
粘膜免疫系统的应用
对于人类的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俗称小儿麻痹症)来说,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其中灭活疫苗(Salk疫苗)的效果虽然肯定,但其免疫效果和免疫持久力均不如口服的减毒活疫苗(Sabin疫苗),通过使用该疫苗,在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消灭了本病。
无独有偶,祖国医学对于天花(smallpox)的预防也是采用鼻腔接种的方法,后来发展到用皮肤接种(压种法、划种法或刺种法)的方法,目前天花已经成为唯一被消灭的人类烈性传染病。无论是粘膜接种,还是皮肤接种,都说明了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途径接种疫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动物机体粘膜系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方面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粘膜免疫系统的研究不仅为传统的免疫学增加了内容,也为很多疾病的致病机理、病原与宿主的关系、疫苗与预防制剂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目前,通过粘膜免疫途径的免疫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且有效地预防了一些畜禽的传染病。
利用疫苗,尤其是口服免疫/鼻腔免疫的途径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的优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绝大多数的传染病是由病毒或细菌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系统侵入机体而致病的,而口服疫苗可在粘膜局部产生特异的抗体反应,来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甚至将其杀灭和清除体外。第二,实验研究的结构显示,在粘膜的某处受到抗原刺激的粘膜活性细胞,尤其是在肠道或鼻腔内粘膜的刺激,会在机体的其他粘膜部位,例如肺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也就是通过口服或滴鼻接种疫苗,可以使机体全部的粘膜获得抵御相应传染病的免疫保护力。鼻粘膜接种进行粘膜免疫简便易行,疫苗经鼻粘膜部丰富毛细血管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免受胃肠道酶的破坏和肝脏对疫苗的消除效应,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和血疫苗浓度。鼻粘膜接种可极大地减少疫苗用量,也使疫苗不良反应的机率大为降低。第三,虽然从粘膜途径接种疫苗产生的主要是局部免疫反应,但是实验结果显示粘膜免疫也能产生很高的血清抗体效价,甚至能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活性。第四,与传统的注射接种疫苗相比,口服/滴鼻疫苗的接种方法比较方便,副作用小,安全性好,生产方便,成本也较低。
猪巴氏杆菌活疫苗、大肠杆菌活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猪瘟活疫苗等采用滴鼻、点眼、饮水、气雾等方式通过呼吸道粘膜、消化道粘膜、眼结膜、鼻粘膜等的粘膜免疫,从而有效预防一些传染病的发生,相信将有更多的传染病预防采用粘膜免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