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范圈舍建设
1、场址选择 注重资源配套,保证水源,无"三废"污染。
2、污水排放 墙、地光滑无渗漏,地面无直角处和积水地,有专门的干粪除运道(干粪发酵处理),水、尿必须从地下道排入下风处的沼气池或封闭式污水处理坑内,禁止有敞口排污沟。
3、通风保暖 舍内最低高度2.8~3米,切忌用玻纤瓦盖顶,1米以上必须有空气对流的窗户,每10~15平方米圈舍面积有窗口1.5~2.5平方米,并安装纱窗及玻璃或木门窗(梅花窗不利于防蚊、蝇、昆虫),场周围建围墙及防疫沟(不能用圈舍墙做围墙),舍内可安装风扇。
4、消毒设施场门口及每栋圈舍门口建消毒池,并安装紫外线灯,场内备有喷雾器、火焰喷灯、高压水枪及三种以上消毒药和专用靴、帽、工作服等。
5、隔离舍及无害化处理设施 必须在下风处建总存栏量5~10%的病畜隔离舍,用较高的围墙与生产、生活区封闭隔开并加标识:在隔离区建封闭式无害化处理池(深3~4米,直径1~2米,硬化不渗漏)。
二、注重引种补栏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引种规定到非疫区规模场或农产购买免疫健康动物。运输前先作好防应急处理,并注射抗菌药,搞好畜体消毒;运输中速度不能过快。天气骤变、酷暑、严寒、风雨严禁运输。购买引种场常规饲料(1周量)作过渡饲料。新建圈舍硬化的地面必须干至变白,并经3次消毒才能将动物入圈。新引进动物入圈后禁食半日,立即饮姜汤水,迅速注射防暑降温或散寒解表和抗菌药物,同时须隔离观察10~30天健康才能入场,入场后根据免疫档案和免疫程序,立即补免和加强免疫。幼小动物冬季可加垫草或木板垫床,引进后短期内忌喂高营养饲料。
三、强化卫生消毒
按照日常卫生制度和工作程序,每次吃食排粪后,立即清扫,每天清洗料槽、用具;夏季每日冲洗、冬季每3~7天冲洗1次圈舍,每周1次全面打扫,尤其是高处的积灰、蛛网,填塞鼠洞。消灭蚊、蝇、昆虫业,疏通地下排污道,补盖敞沟,清除污物,排放处和后的污水。每3天喷雾消毒1次圈舍,7~15入场内作1次大消毒;消毒池内随时保持有消毒液,且3天更换1次,切忌撒干石灰;消毒药应交替使用。
四、加强饲养管理
1、饲料规模饲养切忌有啥喂啥,应使用全价饲料,且须精、粗、青搭配;要按照动物生长规律、不同生长阶段给予不同饲料,营养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尤其是断奶幼畜,切忌突然改变饲料;注意饲料保管,禁止喂霉败变质污染的饲料。
2、管理严禁猪、牛、羊、鸡、犬、猫同圈饲养。注重饲养密度,尤其是夏天,及时疏散、降温;强弱分群,生产单元小型化,不同年龄和生产性能分场饲养。全进全出,出栏1批,圈舍作3次消毒再入栏,严禁边发病边补栏致互相感染。按工正作程序实行有规律地定时定量供料。
五、强制免疫预防
每一个养殖场或示范小区应有1名专业兽防人员开展疫病防治。根据本地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流行情况,制定严密的免疫程序和驱虫计划,尤其对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禽流感等目前国家规定控制的疫病必须按照免疫"五统一"进行强制免疫和免疫质量监测。常年用苍术、贯仲、陈皮、紫苏、蒜杆、牛耳大黄等中草药泡或煎水饮服,不能用抗生素作预防药。
六、完善制度记录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疫制度、消毒制度、日常卫生制度、引种制度、申报检疫制度、兽药使用制度、饲料及添加剂使用制度、免疫程序、日常工作程序、驻场兽医工作职责,并建立上述制度相应的记录簿以及进出栏、疫苗来源、驱虫、重点疫病监测、疫病情况和无害化处理等记录,为实现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