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氏菌病又称子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2~4月龄子猪。急性病例表现败血症症状,慢性病猪发生坏死性肠炎,以顽固性下痢为特征。
临诊要点 本病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初次流行时病猪多为急性败血型,老疫区则多为慢性,主要侵害2~4月龄子猪,2月龄以下及6月龄以上的猪极少发病。本病是条件性传染病,在密集饲养,环境污秽、潮湿,各种应激,营养障碍,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条件下,可导致流行。发病无季节性,多与猪瘟混合感染(并发或继发),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病程短促。
急性败血型的症状以高热,食欲不振,呼吸迫促和耳、四肢、腹下部等皮肤出现紫斑为主要特征,病猪有时后躯麻痹,排血性黏液稀便或便秘,发病后2~4天死亡。剖检病死猪,可见其全身淋巴结出现浆液性和充血(出血)性肿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黄疸,脾肿大呈暗紫色,肺水肿、充血,肾出血,卡他性胃炎及肠黏膜充血和出血。
慢性下痢型多发生于3月龄左右的猪,病猪一般出现顽固性水样下痢,粪便呈黄色、有恶臭,发热,呕吐,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失去光泽,眼结膜潮红肿胀、分泌脓性黏液,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剖检病变主要见于大肠、盲肠、结肠,黏膜肥厚,呈现局灶性、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并形成糠麸样溃疡。
防治要点 防治子猪副伤寒,应以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全价和饮水清洁卫生等方面入手。在常发生本病的猪场和地区,对于1月龄以上的子猪应及时接种子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对患病猪应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如使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痢特灵、增庆安等尽早给予治疗。对与发病猪同圈、同舍的猪群,将上述药物按照治疗量拌入饲料,全群混饲5~7天,可以达到防治且的。对慢性病猪应及时淘汰。
摘自:2008.3.18.5版《河南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