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肉牛布鲁氏菌病

发布时间:2008-01-08  来源:北京现代农业信息网
摘要: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

  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由牛、羊、猪传染于人和其他家畜。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1、病原及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相互间各有些差别。习惯上称马耳他布鲁氏菌为羊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为牛布鲁氏菌。各个种与生物质型菌株之间,形态及染色特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别。 流产布鲁氏菌主要宿主是牛;而羊、马耳他布鲁氏菌,主要宿主是山羊和绵羊,可以由羊传入牛群,也可由牛传播于牛;猪布鲁氏菌主要宿主是猪,而对其他动物也同于流产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主要引起公绵羊附睾炎,也可侵犯孕母绵羊导致胎盘坏死,而对未孕母绵羊则常是一过性。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包括野生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流产后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布鲁氏菌。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即通过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感染。但经皮肤感染也有一定重要性,吸血昆虫可以传播本病。 动物的易感性似是随性成熟年龄接近而增高,疫区内大多数初产牛流产,再配种后则能正常分娩,但也有连续几胎流产者。性别对易感性并无显著差别,但公牛似有一些抵抗力。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症状 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可以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最常发生在第6至8个月。胎衣滞留,特别是妊娠晚期流产者。产后常继续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分泌液,有时恶臭,分泌液迟至1~2周后消失。 (2)病变 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有些部位覆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而杂有出血点。绒毛叶部分或全部贫血呈苍黄色,或覆有灰色或黄绿色纤维蛋白或脓液絮片或覆有脂肪状渗出物。胎儿胃特别是第四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浆膜腔有微红色液体,腔壁上可能覆有纤维蛋白凝块。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程度不等的肿胀,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肥厚。胎儿和新生犊可能见有肺炎病灶。公牛生殖器官精囊内可能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睾丸和附睾可能有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 

  3、诊断及鉴别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流产、胎儿胎衣的病理损害、胎衣滞留以及不育等都有助于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但确认只有通过实验诊断才能得出结果。 布鲁氏菌病实验诊断,除流产材料的细菌学检查外,主要是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 布鲁氏菌病的明显的症状是流产,须与发生相同症状的疾病鉴别,如弯杆菌病、胎毛滴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衣原体病以及弓形体病等都可能发生流产,鉴别的主要关键是病原体的检出及特异抗体的证明。 

  4、防制措施 应当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本病的传入的最好办法是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要严格执行检疫。即将牲畜隔离饲养两个月,同时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者,才可以与原有牲畜接触。清净的畜群,还应定其检疫(至少一年一次),一经发现,即应淘汰。 畜群中如果发现流产,除隔离流产畜和消毒环境及流产胎儿、胎衣外,应尽快做出诊断。确认为布氏菌病或在畜群检疫中发现本病,均应采取措施,将其消灭。消灭布鲁氏菌病的措施是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培养健康畜群及主动免疫接种。 通过免疫生物学检查方法在畜群中反复进行检查淘汰(屠宰),以清净畜群。也可将查出的阳性畜隔离饲养,继续利用,阴性者做为假定健康畜继续观察检疫,经1年以上无阳性者出现(初期1个月检查1次,2~3次后,可6个月检查1次),且已正常分娩,即可认为是无病牛群。 疫苗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在消灭布鲁氏菌病过程中,要做好消毒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如流产胎儿胎衣、病畜分泌物、粪、尿及其污染的环境、厩舍、用具、运输工具等均应消毒。疫区的生皮、羊毛等畜产品及饲草、饲料等也应进行消毒或放置2个月以上才得利用。 布鲁氏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致使化疗药剂不易生效。 

  5、公共卫生 人类布鲁氏菌病的临诊表现多样,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和亚急性有菌血症,主要表现体温呈波型热、寒战、盗汗、全身不适、关节炎、神经痛、肝脾肿大以及睾丸炎、附睾炎等,孕妇可能流产。 人类布鲁氏菌病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进行诊断。为了预防本病,首先要注意职业性感染。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