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山羊口疮的病因与综合防治

发布时间:2007-12-20  来源:互联网
摘要:山羊口疮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以患羊口唇等部位皮

    山羊口疮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以患羊口唇等部位皮薄、黏膜形成丘疹、脓包、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幼羊易感染且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大。
  流行情况
  本病春秋两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当水冷草枯,营养条件跟不上时,常常导致此病发生。本病所有品种、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羊只均可感染,其中以1月龄~6月龄羔羊最易感染,偶尔也感染成年羊只,病死率较高。本病传染性极强,常呈群发性,羊群中一旦有羊只感染,甚至有少部分成年羊只被感染,就会导致全群发病,病程一般为2周~3周。
  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干燥痂皮内的病毒于夏季阳光下经过30天~60天开始丧失其传染性,散落于地面的病毒可以越冬,至第二年春天仍具有感染性,病料在低温冷冻条件下保存,可保持毒力达数年之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病畜的皮毛、尸体、污染的饲料、饮水、牧地、用具等可成为传播媒介。
  临床症状
  山羊口疮病有三种类型,即唇型、蹄型和外阴型,有时三种类型混合感染,但大多以唇型发病为主。
  唇型 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形成水疱或脓包,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如为良性经过,则经过1周~2周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包、痂垢,并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龟裂和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有的甚至发生牙齿脱落,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同时并发其他综合症状,因而常会导致羊只死亡。
  蹄型 病羊多见一只蹄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甚至全部蹄端。通常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包,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的溃疡。如继发感染则产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程长,易并发其他综合症状。
  外阴型 该型较少见,病羊表现为黏性或脓性阴道分泌物,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上发生脓包、烂斑和痂垢,公羊则表现为阴囊鞘肿胀,出现脓包和溃疡,但发生病例较少。
  发病原因
  直接接触传染源而发病 当羊只与病羊或带毒羊只接触后,主要通过接触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发病,病畜的皮毛、尸体、污染的饲料、饮水、牧地、用具等可成为传播媒介。
  检疫不严而引起 在引种和平时的检疫工作中,由于检疫不严,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厩舍或牧场、水源,常常引起该病的发生。
  饲养管理不善而感染发病 在饲养管理工作中,常因不经意地使羊的皮肤、黏膜受到损伤,饲料或垫草中存在大量的芒刺,以及对矿物质饲料添加不够,导致羊只缺乏矿物质饲料或微量元素,产生异嗜或啃墙,加之对羊舍和用具消毒不严,给病毒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因而造成该病的发生。
  防疫措施不完善,出现防疫漏洞 当前,由于各地的防疫措施滞后,在对山羊的防疫中,几乎不进行山羊口疮疫苗的免疫接种,因而导致本病的传染和流行。
  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初步的诊断。需确诊则应采集病料送省级兽医相关职能部门检验确诊。
  防治措施   做好预防工作
  切断传染源 山羊口疮病毒是一种对环境抵抗力极强的病毒,一旦发病,病毒就可能长期存在,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为有效切断传染源,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疫区管理,严格封锁,做好隔离工作。禁止从疫区引进羊只或购入饲料和畜产品,禁止疫区内的羊只及羊用饲料、畜产品向外运输,对病羊进行隔离治疗或进行相应处理。
  加强检疫,做好预防接种工作。购买羊只时,尽量不从疫区购入,并要严格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购入检疫,还要做好消毒工作,这是预防和减少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从外地引进的羊只应隔离观察2周~3周,并严格消毒,经检疫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对疫区内的健康羊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使羊只产生免疫抵抗力,增强免疫功能,接种时,可采集病羊的痂皮,捣碎后制作成自制疫苗使用,效果极佳。
  严格消毒,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后应对病羊进行隔离,确诊后,扑杀所有染病羊只并作无害化处理;对病羊污染过的厩舍、饲料、用具、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对羊只的饲养管理工作,抓好秋膘和冬春补饲。经常打扫羊圈,保持清洁、干燥、卫生,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要注意保护羊只的皮肤、黏膜完好,拣出饲料、垫草中的铁丝、竹签等芒刺物,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不要在有刺植物的草地放牧。科学搭配饲料,并适时合理地补充矿物质饲料,以保证羊只所需营养全面,平时加喂适量食盐,以防羊只啃土、啃墙而引起口唇黏膜损伤。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要引进来路不明地区的种羊,如确需引进,则必须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有计划地实施引种。
  适时做好药物治疗工作
  羊只发病后,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对确需治疗的羊只,在确保安全,不会发生传染的前提下,方可实施治疗。
  对症治疗 对舌面、口腔等处的溃疡的治疗。对舌面、口腔等处的溃疡,经反复冲洗患部后,可用5%碘甘油或者醋酸涂擦,对结痂者,应先将患部结痂剥去后再进行冲洗,每日冲洗3次,连续4天~6天,也可用龙胆紫拌少量石灰涂擦。溃疡面每天用0.5%高锰酸钾或10%的盐水冲洗,也可用3%双氧水冲洗,对病情严重者可肌肉注射病毒灵注射液,对体温升高的病羊可肌肉注射退热药和抗菌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以防止继发感染。
  对蹄部病变的治疗。若蹄部发生病变,可将蹄部置于5%~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3次,每次1分钟,间隔5小时~6小时,于次日用3%的龙胆紫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涂拭患部。
  对因治疗 为有效防止本病扩散,必须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对健康羊只实施免疫接种,使羊只产生免疫抵抗力,增强免疫功能。
  辅助治疗 对患羊灌服牛黄解毒片,按每只羊每次2片~3片,一日2次,或内服中草药:苦参10克、龙胆10克、白剑10克、花椒10克、黄花香10克、地榆10克,熬成汤后灌服,每日三次,连用一个星期,外用并加桃树皮和白杨树皮,清洗溃疡面,连用4天~6天,同时用土霉素软膏涂抹于患部,直到症状基本消除为止。
  小结与体会
  本病主要感染1月龄~6月龄的羔羊,偶尔也会造成成年羊只感染,但成年羊抗病力强,只要进行一定的合理治疗,做好护理工作,防止继发感染,基本上都能恢复健康。1月龄~6月龄的羔羊,首先是羊只采食较慢,体质逐渐消瘦,应综合使用对症、对因及辅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山羊口疮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并适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促进养羊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