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大部分尸体消瘦,皮毛干燥,体表多处有褥疮。主要病变在四肢,患肢肿胀部切面流出多量淡黄色透明液体,皮下组织因水肿液积聚而疏松。蹄冠与系部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甚至有血栓形成。病部肌肉致密成灰红和苍白色。皮肤破溃的牛,创面附着脓血,肌肉呈污红色。部分牛局部肉芽组织增生,突出于表面。有些病牛尾梢和耳尖肿胀或干枯,呈干性坏疽。患肢淋巴结肿大,切面湿润呈灰黄色,部分有散在出血点。肺淤血、气肿。肝肿大,红黄色相间。肾皮质部呈淡黄红色。瘤胃黏膜表层坏死,真胃黏膜增厚,有烂斑;小肠黏膜充血、出血、坏死脱落。
2.诊断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根据采食霉变稻草或霉变苇状羊茅草的病史,结合耳尖、尾尖坏死,蹄腿肿烂及蹄匣脱落等特征性的症状,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饲草真菌分离、鉴定、丁烯酸内酯含量的测定及动物实验。丁烯酸内酯含量常用薄层层析法、气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和液相层析法等进行分析。
动物实验用病区霉稻草80%酒精浸出物,对家兔作皮肤实验,每次涂擦量为0.15毫升,每日两次,连续8次,观察一周,其病理变化为表皮坏死脱落,大量白细胞与坏死组织堆积表面,真皮层水肿,而对照组兔为阴性反应。也可对小鼠作腹腔或皮下注射提取物,每次剂量为0.1~0.2毫升,连续注射8次观察反应。表现为精神兴奋后转沉郁,震颤,背腰踡缩。部分鼠尾尖、爪淤血、出血和水肿,个别的眼、尾尖脱皮,干裂或呈环纹状干性坏死。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淤血或出血,心室扩张,部分呈纤维蛋白性腹膜炎和出血性胃肠炎。
3.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发病后应立即停止饲喂霉变稻草或苇状羊茅草,更换优质的饲料,提供全价营养,同时注意保温。
解毒可用陈石灰50~100克、土一枝蒿30~50克、通泉草500~1000克,将土一枝蒿、通泉草(均为生药)捣烂后和陈石灰调匀,用此药包敷患部,1~2天换药1次。同时,内服生石灰水1.5~2.5升/天,分两次灌服,连服3~4天。生石灰水的制备为取生石灰500克加常水5升,搅匀、澄清,取上清液备用。久病体虚之畜,酌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煎服。
严重者可用10%葡萄糖溶液1升,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120毫克,肌苷注射液600毫克,混合静脉注射,1次/天,连用2~3天;30%安乃近注射液40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30毫克、维生素B1注射液600毫克、维生素B12注射液300毫克,混合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3天以上。如果肿胀部位发生溃烂并伴有感染时,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外科清疮处理,再涂敷抗生素软膏。也可用消肿、止痛、除湿和解毒的中药配合治疗。
4.预防
主要是防止稻草或苇状羊茅草发霉,如果发现有发霉时应及时停喂动物,有时因气候因素难以预防时,在冬季饲喂前应将饲草在日光好的天气翻晒,也可用石灰水浸泡漂洗后再饲喂。同时冬季牛舍要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