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网首页

养鹅只为要鹅毛 一月竟赚上千万

发布于:2009-05-15 11:41  来源:《世界创业实验室》

  每年春天,内蒙古奈曼旗的养鹅基地都会孵化出上百万只雏鹅,这些小鹅一部分会留下来在基地饲养,另一部分卖给农民去饲养。这样算下来陈焜荣的鹅场一年就会产100多万只鹅。可是就算是有100多万只鹅,依然不能满足这个鹅场的老板陈焜荣的使用量。 (相关新闻:霍英东的创业故事:从奴隶到将军)

  其实在这些鹅身上,陈焜荣最想要的不是鹅肉,而是鹅毛。小鹅出壳后3个月就可以取毛了。

  记者:“像这样的鹅毛什么地方是最好的呀质量?”

  员工:“这片最好,这是一个鹅身上的最漂亮的。”

  记者:“这种毛价钱怎么样?”

  员工:“这种毛在市场上要500多元一公斤。一根,这一根就2角多。一只鹅有14根,基本上就已经达到3元多了,这就是附加价值。”

  按照这样的价钱来算,一只鹅身上的毛就可以卖到20多元钱。可是即使是这样高的价钱,陈焜荣依然不能收到足够的鹅毛,整个国际市场对鹅毛也是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

  陈焜荣:“假如我们厂里能够达到一天提出一吨绒的话,那以现在的市价30多万元将近40万元一天。假如一天能够一吨绒的话一天就是40万元,一个月就1200万营业额。”

  记者:“营业额是吧?”

  陈焜荣:“像这样的鹅毛如果我每天能加工3吨,那我一个月的营业额就将近有1000万了。”

  每天加工3吨鹅毛是陈焜荣在心里为自己定的短期目标,为了达到心里的目标,他付出了近10年的努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陈焜荣和一起来大陆做生意的台湾商人都选择了南方沿海的城市投资,可是没过两年陈焜荣却相中了辽宁。

  陈焜荣:“有家屠宰场跟我合作,他几乎把他所有每天屠宰的鹅毛都卖给了我。结果我发觉到,攒了10天的屠宰的毛,到我这边加工,不到两天就完事了。工人都出去收鹅毛,大概得出去七八十公里,四五十人能收,一星期能收六七万只鹅,还不够三天的,两天多就又生产完了。”

  工厂员工:“我们都出去收鹅毛,我们全厂工人收一个礼拜的量,大约是两三吨吧,还不够我们这厂里加工两天的。”

  货源的紧缺弄的陈焜荣措手不及,眼看交货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可是陈焜荣却无货可交。这个时候的陈焜荣通过多方打听才知道,自己过去在东北进的那些原料是很多大的羽绒厂在改制期间多年积压的存货,而实际上东北的货源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

  陈焜荣:“当时金钱的损失折合人民币几十万吧,但是最痛心的不是金钱的损失,是我在羽绒界的信誉度。我历来从来没发生过这种情况。”

  投资了千万元的设备,却没有了货源,继续做下去原料始终成问题,撤资不做了,前期的投入就泡了汤。一天陈焜荣为了寻找货源来到了一家养鹅场,看到鹅场里的鹅,陈焜荣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陈焜荣:“我就想我们台湾有那种品种挺好的鹅,然后我就尝试着把它引进来。”

  因为原料不足陈焜荣的羽绒厂每年只能生产3个多月,这时陈焜荣决定自己养鹅,用自己的鹅来供应自己的羽绒厂,但是他却不想养殖本地鹅。长荣鹅是台湾的品种,体形比普通家鹅要大,更重要的是这种鹅的产绒率高。但是这种南方品种的鹅适不适合在北方生长呢?

  陈焜荣:“我第一次就带了15个种蛋过来,结果在这边孵化出7只鹅雏。”

  小鹅孵出来以后陈焜荣并没有精心的照顾它们,而是把他们放在农民家里像当地的鹅一样在院子里放养,为的就是看这种长荣能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经过两个月的饲养这些长荣鹅完全长大了,而且对北方寒冷的环境很适应。

  养殖户:“再说他那鹅也好,多老大呀。这大鹅蛋这稀罕人,顶咱们这俩,真顶咱这俩。你瞅这鹅蛋吧再看我这个,就像大鸭蛋似的。本地鹅正常应该是8斤左右,像这种大鹅,大公鹅有时候长到30斤。”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陈焜荣开始在厂里饲养长荣鹅,养殖规模也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到2003年陈焜荣的场里已经有了1万多只种鹅,但是如果想满足厂里的鹅毛需求量,眼下的养殖规模还是在是太小了。如何扩大养殖规模成了陈焜荣眼下亟待解决的事情。

  陈焜荣:“沈阳市周遭要找这么1000多亩地也不容易,价钱更不用谈了根本不是企业能接受的价钱。”

  土地的费用问题阻碍陈焜荣事业发展。正在陈焜荣想办法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内蒙古奈曼旗的政府正在招商引资。他决定和厂里主管业务的孔祥云经理一起到内蒙看看。

  公司总经理孔祥云:“刚开始来吧我就觉得到这来看看也无可厚非的,过来考察一下,结果到这来以后呢他就挺坚定的,我就要在这建场。我也挺生气的,一再阻拦就是拦不住,那没办法了就是选在这了,就在这建场。当时他们去内蒙建场的时候我跟他们一起去过,当时一去一片大沙漠,非常荒凉那地方,我觉得那地方根本就不适合人去生存。”

  员工:“他当时去内蒙考察的时候我跟着去了,看那个地方真是不怎么样,条件特别差。”

  朋友们的好意陈焜荣心里明白,但他清楚的知道这一次他跑去内蒙建长荣鹅养殖场并不是一时冲动,内蒙土地面积辽阔,发展起来空间更大,而且农副产品丰富,鹅的饲料问题也在无形中解决了,最最让他看好的还是奈曼旗的地理位置,这里虽属内蒙古管辖,但是却离辽宁省很近,这样一来方便了商品的运输。他不但要在内蒙建厂而且还要让周围的农民和他一起养殖长荣鹅,以此来扩大养殖规模。

  办理还相关的手续后,陈焜荣来到了内蒙古奈曼旗,开始建养殖基地。

  陈焜荣:“原来基本上荒漠就是这个样子,因为当时是一个水库的边缘区,自然的风沙很大,我们用推土机一寸一寸的把它平整了。”

  在内蒙的一片戈壁上,新建的基地比过去的养殖场大几倍,养殖鹅的数量也比过去增加了。这时候陈焜荣想到要实现他的第二个想法,让当地的农民帮他一起饲养长荣鹅。他认为长荣鹅品种好,他又可以回收,当地农民一定愿意养殖,没想到情况却恰恰相反。

  养殖户:“卖的价钱比我们当地就算高一倍吧。鹅雏,自己家产的5元钱可以买到,这个鹅雏是10元钱。”

  记者:“你当时心里面怎么想的?”

  养殖户:“心里好像就是啥吧,外地人来到这能长久了啊?是不长久的呀。能不能是卖完一批再走了咋整?反正就是心里有点不平衡,就是买他那鹅雏的时候。”

  养殖户:“他是从台湾来的,我们对他也不知根知底的,他说那鹅养完之后回收,那么贵买的雏,谁知道他最后收不收啊。”

  但是怎么样能让当地农民相信自己呢?在内蒙建场已经快一年了,可是除了自己的饲养量增加之外,当地的农民并没有被他带动起来。2005年春天,让陈焜荣既惊又喜的是,他的鹅雏忽然比以往好卖了很多。原来是一件事情帮了他的忙。

  陈焜荣:“像我们家的鹅雏不好的,我就不能给农民,因为造成效益不良,但有的时候可能是农民不理解。要是质量不行我宁愿留起来自己养。”

  2005年春天,因为电力不稳,场里孵化出的小鹅质量很不好,可是陈焜荣已经收了一位叫孟繁秋的农民的定金,答应出的第一批鹅雏就卖给她的。但是为了信誉,陈焜荣决定,这批鹅雏一只都不卖。可是孟繁秋却着急了。

  孟繁秋:“给他打电话他就说鹅子,你再晚两天吧,晚两天,对不起啊。老说对不起让我等两天,再等一个礼拜,再等7天再等5天,都拖到4月几号了,他还是让我等。”

  孟繁秋是想赶在春播之前把小鹅养的大一些,可是迟迟拿不到鹅雏,她的心里起了顾虑。

  孟繁秋:“我想他是不是骗我呀,是不是把鹅卖给别人了。”

  情急之中的孟繁秋没有再打陈焜荣的手机,而是拨通了场里的电话。

  孟繁秋:“后来我就给这打电话来了,一打电话没说陈总这事,也没跟他们说我是谁,我就问他们家场子出鹅雏没,他说出了,我说卖没,他说不卖,别说你们这没定的了,就是我们这用户围场的定了,我们都没给,质量不好等下一批吧。我说下批得几天,他说大概得一个礼拜左右。这样我才知道陈总是为我们着想,质量不好的不卖给。”

  随后陈焜荣把孵化出来的第二批质量好的小鹅给了孟繁秋。这事很快在孟繁秋所在的村子里传开了,村民们看到孟繁秋家的鹅长得快,而且陈焜荣又守信誉,都纷纷到场里卖陈焜荣的鹅雏。

  陈焜荣:“她也憋不住了,她今天才告诉她特意打电话到场部去问人家。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所以现在经过这件事证实以后,她完全信赖我们公司。这有的时候农民的一句话抵过你做上百万条广告。他口传这家鹅雏不行,一下子就没人买了。”

  附近的农民购买鹅雏的量越来越多,陈焜荣也从刚开始不受人信任的台湾老板变成了这些村民的好朋友。现在陈焜荣自己的场里养鹅40万只,农户养殖60万只,加在一起,陈焜荣每年就能收购活鹅100多万只。

  这些鹅的鹅毛已经大大缓解了他在沈阳羽绒厂的货源问题,虽然离他为自己定的每天加工3吨鹅毛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他觉得这样发展下去,货源总有一天会解决。现在在陈焜荣的场里,那些去了毛的鹅肉也都采用分割销售的办法卖到了全国各地。

  陈焜荣:“鹅、鹅肝、鹅胗、鹅舌,现在这个货基本上,辽宁省他们做熟食的有鹅肝,鹅心这些也有销售,基本上大致都是南方。”

  陈焜荣:“当时我本来在南方的羽绒厂,基本上货源都从中国各地过来,包括四川安徽各地的羽绒都有。我发觉到从东北过去的羽绒质量,不管弹性 它的绒朵大小,远远的超过南方地带的羽绒,只要你有现金你可以买到很好的货源。羽绒,原毛或是绒朵。”

  起初陈焜荣就是在东北一带收购鹅毛,然后运到南方去加工,后来却发现在工厂里加工的鹅毛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东北。这时候的陈焜荣认为,东北是大陆鹅绒产量比较高的地方。同时也让他萌生了要去东北建羽绒加工厂的想法。

  陈焜荣:“所以我就到东北考察,考察到黑龙江省吉林省一直到沈阳,然后我发觉货源这么充裕。我每次从这边进货,不管汽运或火车运到南方,在那边加工,这边运费成本无形就提高了。我干脆在北方这地方设一个厂。”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陈焜荣开始琢磨着建厂的地点。沈阳工业比较发达,城市规模也大,物流比较方便,陈焜觉得沈阳是一个很合适的地点。

  带着要到东北来淘金的激情,陈焜荣花了1300多万组装机器设备,在沈阳开始建厂。

  陈焜荣:“当时投入包括这些设备,最主要的是工程师。当时这些设备还师台湾工程师过来组装的,当时这些设备是合人民币一千三四百万吧。那时候就是信心满满的,想肯定能大干一场。”

  陈焜荣的这些机器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羽绒加工设备,每天能加工羽绒24吨。按照这样的加工量算的话,厂里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设备刚刚安装好,陈焜荣就马上和台湾的客户签订了一笔大额订单。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让这个台湾商人傻了眼。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农网新闻排行:

 

 

返回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