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大豆的菌核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发布时间:2010-02-25  来源: 中国农牧网
摘要:1、症状 田间的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病株的茎部继续发生褐色病斑,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

         1、症状
       田间的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病株的茎部继续发生褐色病斑,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实,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

      2、发病原因

     (1)前冬是暖冬天气,少雪,则适合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病发生越严重,进入6月份后,连阴天气多,土壤含水量高,也是造成菌核病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

     (2)大豆重茬地块发病重。据田间调查,重茬地块发病率在30%以上。另外,向日葵茬、油菜茬地块发病也较重,这与田间大量遗留菌核有关。

     (3)施用氮肥过多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秆软弱,倒伏地段发病重。

     (4)没有进行耕翻的地块发病重。落入田间的苗核,第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铲趟次数少的地块发病重,原垄播种的地块比播种的地块重。

        3、防治对策

      (1)精选种子:在播种前清除混杂在种子之间的菌核。

      (2)深翻地:在大豆收获后进行一次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覆土10厘米以上,菌核便不能形成子囊盘,抑制菌核萌发,减少初侵染来源。

     (3)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及其他非寄主植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勿多施用氮肥,可减轻发病,在菌核萌发期铲趟,能破坏子囊盘,减轻发病。

     (5)田间防治:在发病初期每隔7—10天喷一次药,连续喷2次。常用药剂及其使用浓度如下: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 倍液,每667平方米50—75升;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每667平方米50—75升;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每667平方米50—75升;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667平方米50—75升。
 

打印 责任编辑:文枫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