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近来,关于大学生养猪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四川大二男生借钱养猪获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河南大学生辞去公务员回村养猪,5年赚7000万元”……如今,养猪新闻更有了升级版:“网易CEO丁磊要养生态猪,大学生自荐加入”。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似乎比往年都难。养猪业,能否成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方向?有科学知识的人去养猪,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更高质量的猪肉?你是否支持身边的朋友投资养猪?
1 更多是心理标杆作用
花眼(文员)
“大师兄,现在二师兄的肉比师傅的肉都贵了!”去年CPI飞涨时的一则笑话言犹在耳。那时开玩笑说要去养猪卖猪的人们,一定没有想到,到了年末,一场经济危机果真催生出大学生猪倌。
因为工作难找,在生存的现实压力下,挥刀卖肉、掩鼻喂猪之举,对“天之骄子”而言,似乎也并不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据报道,某公司面向高校招聘卖猪肉的营业员时,大学生还排起长龙应征呢。
遥想改革开放初期,“教授卖茶叶蛋”曾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人们对走出象牙塔、养家糊口的教授嗤之以鼻,认为这是社会倒退和价值观变异。而今恰好相反,人们几乎众口一词,称赞走进猪圈的大学生乃是脚踏实地、自强自立的创业标兵。
不仅媒体对这样的少数几个人和招聘大学生养猪卖猪的企业无一例外地热捧,就连前中国首富、网易公司的CEO丁磊也开始投资养猪业,还有大学生毛遂自荐。几十年来的社会巨变可见一斑。
不敢说,这些专业与养猪毫不相干的大学生的入行,是否会对养猪业产生巨大推动——毕竟,科学养猪的口号和技能,并不是自他们而始。如果指望有了这几个年轻人加入,瘦肉精就能在一夜之间遁形,猪肉又能和过去一样香喷喷了,显然是天方夜谭。
那么,媒体记者和我们读者为什么关注大学生养猪?恐怕更在于其心理标杆作用。
不要面子要“夹里”的大学生固然有,宁肯在家里啃老也不愿“屈就”的大学生却更多,我的表弟便是一例。
表弟就读于东北某三流大学,专业是万金油“电子商务”,眼看明年就要毕业。如果在家乡找工作,凭他老爸在当地有个一官半职的影响力,应该不算太难。可是,他就是想“闯荡”上海滩!
偏偏还是个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我苦劝多次,表弟始终都不肯来上海找家单位实习锻炼,只想着遥控我这个表姐,仅凭一份简历,就在上海帮他搞定一家好单位。并且还设定了具体范围:最好是吃皇粮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其次是电力、通信公司之类的高薪垄断企业;再次是世界500强;最不济的也要是著名外资企业或大型国企。最后不忘补充一句:“当然,我知道这些地方不容易进,但是,表姐,你可一定要对我负责啊!”
狂汗!虽然我大学毕业留沪工作十年有余,却还没有表弟想象的那样手眼通天。好几次我试探地提出:能否先请他老人家吃点苦,来上海找家不那么著名的企业实习,先锻炼提高一下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表弟却始终支支吾吾,虽未明说,我也能听得出来,明显是觉得我报出的这些名头没分量,不够档次。
近来,每次接到表弟家人的电话,我就得杞人忧天一阵子,真不知道明年该怎样帮他?如果不打破观念,向大学生猪倌学习,恐怕,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也难找呢。
2 “莫用手指量地图”
顾捷(文员)
古代的人,有房子有猪,就有了“家”。所以,猪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关乎国计民生。
猪肉价暴涨,曾经让猪成为前年的年度明星,好不容易现在稳定下来,又有人拿猪来说事了。
近来,关于大学生养猪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四川大二男生借钱养猪获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河南大学生辞去公务员回村养猪,5年赚7000万元”“网易CEO丁磊要养生态猪,大学生自荐加入”……
一时间,养猪业似乎成为了大学生就业新热点,比IT、金融还新潮。然而,相信它决不会的又一次掀起“上山下乡”热潮——无论媒体如何热炒,愿意去养猪的大学生还是寥若晨星。但即使如此,却因人口基数大,全国怕也会有成百上千。
对于这部分有志却无社会经验的青年,我们不得不提醒:三思而后行。
首先,你如果是城市出生的大学生,只见过猪肉,没见过几回活猪,那么最好不要贸然去养猪。那不是养宠物,养一两头猪维持不了生计;而养几十、几百头猪,就是一项风险投资了,你如果对这方面知识一无所知,还是谨慎为好。
其次,即便你在农村出生,帮父母喂过猪,可你了解目前饲料价格吗?对猪肉销售渠道熟悉吗?有防疫知识吗?这些你都应该有思想准备和考虑。对于初生牛犊的大学毕业生,缺的往往不是冒险精神,而是冷静客观。
前几天看某名校毕业班电视访谈,虽然面临金融危机,许多学子还是意气风发、信心满满。有的城市孩子说,要到偏远县城去工作,那里需要知识,需要他们这样的人才,那里充满机遇……
从理论上说,这些话绝对正确。可作为在小县城工作过的“过来人”,我却要劝他们: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小地方,不是有高学历到小地方就能牛刀杀鸡、游刃有余。我曾工作过的县城里,有不少正牌本科生,一直在县办企业的底层做非技术工作,有些人干不多久就去大城市发展了。如何适应小地方的慢节奏,适应血缘关系复杂的人际环境……这些常常比你的技能知识重要得多。没有人会因为你学历比他高,就主动去适应你。
“他们这些人,用手指在地图上一比,才80里路,觉得一天急行军就能赶到。他们哪里知道这80里都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纸上谈兵!”一部战争片中,某名将气呼呼地批评那些学院派指挥官,其实这种批评,也适用于如今把创业看得太简单的人。
金融危机形势下,也要谨防“病急乱投医”。如果你学的并非畜牧专业,还是不要盲目学别人去养猪——这肯定不是一个能够容纳大量大学生就业的职业。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3 卖猪肉也有科技含量
叶花果(编辑)
我认识两个不走寻常路的大学毕业生:A君和B君。他们都选择了和猪打交道。
A年纪尚轻,毕业才二三年。本来在大学里读的是冷门专业,结果毕业就面临失业。好在他头脑灵活,回到老家农村,“就地取材”养起猪,闭眼不管乡亲们的议论纷纷。
为了把猪养得和别人不一样,A尝试用现代化饲养方式养猪。他一面找有养猪经验的人来帮忙做事,一面跑去找养殖专家请教。他的小型养殖场与众不同,不仅实行分区分舍管理,还有规范的报表制度,每头猪生长状况都进行详细记录。
A发现,不喜欢动的猪长得不太好,而喜欢动的体型比较好看。通过查阅资料,他找到了一些让猪锻炼身体的好办法——让小猪玩上了玩具,听起了流行音乐。猪在快乐地生活,A也在快乐地工作。
后来,伴着音乐长大的小猪,价格比一般农家猪和普通养猪场的商品猪卖价高。因为这些猪瘦肉率普遍比较高,又不是瘦肉精“调理”出来的,很受经销商的欢迎。现在,A的养猪场规模扩大了,A也成了家乡那一带的名人。
B的故事和A有些相似。但准确地说,B并不仅仅只是养猪,他还以连锁形式开店卖猪肉。
B曾亲自上柜台卖肉,他把一头猪分解成28个种类的产品,种类不同,质量和价格也都不一样。按照排列组合的方法,B把猪卖出了最佳品质,达到最佳效益。操刀卖猪的过程中,B琢磨出,刀的轻重,锋利与否,手感差异等,都有技术含量。他感叹道:一头猪的利润相当于卖三五台电脑的利润;卖一头猪的科技含量,要高过卖一台电脑的。
如今,B的猪肉已经成了一个品牌,虽然价格不低,仍大受欢迎。他说:“我早晚要让世人知道,卖猪肉也能上福布斯!”呵呵,我们等着这一天。
4 养猪解决不了大学生就业
子骞(公司职员)
大学生不做本行去养猪,本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上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气质和自信,是获得了汲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这样,即使参加工作后专业不对口甚至改行,也能从容应对。这样的毕业生才算合格。
那个辞去公务员、回村养猪的河南大学生介同彬是学畜牧的;还有一个借钱养猪的四川大学生文泽平是学企业管理的。办养猪场,与他们的本专业多少沾点边。
改行的大学生多得很,为什么唯独关注大学生养猪?
这是因为,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养猪是大老粗干的粗活。所以,大学生养猪,是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所以,大学生养猪就有了新闻价值。
可见,不是养猪吸引了大学生,而是大学生养猪吸引了媒体!
养猪,特别是要养好猪,离不开科技指导。介同彬和文泽平,都曾请大学里的专家来指导,或是高价聘请养猪专业人士压阵,这是他们养猪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丁磊刚宣布有创办养生态猪企业的设想,就有大学生自荐加入,也有看重科学养猪的动机。
可有意思的是,有些媒体,竟把养猪业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方向联系起来了,这就以偏概全了。其实,人各有志,每年都有大学生下农村当“村官”、当猪倌的。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找工作困难,但若是把养猪业看作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则是奇谈怪论了。养猪业需要的人力不多,也不需要全部由大学生从业。也许丁磊的生态养猪,的确能带来更高质量、更安全的猪肉。但他的初衷,恐怕也不仅仅是吸收大学生就业。
环顾自己周围,几乎找不到准备去养猪的年轻人,我的朋友也没有投资养猪的。可见,大众对从事和投资养猪业还是有清醒认识的,没有被哗众取宠的炒作忽悠。
5 我投一张赞同票
高为友(乡镇公务员)
大学生养猪,我投赞同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也不高。大学生,尤其是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在农村定能大有作为。
我高中毕业那年,适逢家乡推广杂交水稻种植。当时,村民对杂交水稻的种植方式(单株栽种)持怀疑态度,怕影响产量。在农业科技人员的耐心指导下,我家种植的杂交水稻实现了亩产千斤的好收成。杂交水稻省时、省力、高产的现实,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杂交水稻在家乡迅速推广开来。
有一回,我从报纸上看到红薯苗单节(以往一般是二至三节一棵)种植可以高产的消息,自己开始试验。在栽种的过程中,恰好被同在田间栽种红薯苗的叔叔发现了,叔叔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还将我的做法当作笑话在村里传开。秋后,我试验的红薯地里,收获红薯的单个重量和产量均好于叔叔家的那块地。叔叔才信服地点了头,并在村里当起了我科学种田的义务宣传员。
从摇头到点头,是村民接受科学、相信科学的过程,是科学知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眼下,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们为什么不能转变观念,投身到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科学知识,带动农民致富呢?像“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袁隆平那样,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