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养殖污水直排,就是路过都要捂着鼻子赶紧走,现在拆除了养殖场,不仅臭味没有了,河水也清了。”说起龙渊街道村头村黄路源区块养殖场拆除后的变化,村民们纷纷称赞。
“开展养殖污染整治,不是不要畜牧养殖,而是在整治的过程中倒逼畜牧业转型。”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整治,我市畜牧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礼,实现布局合理化、养殖规模化、防疫规范化、资源循环化、保障有序化,切实加快了畜牧行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五水共治”号召,主动开展养殖污染整治,重拳取缔“低小散”养殖,改造提升 规模化养殖,彻底改变以往养殖业无序现象,做到拆迁不减养殖量、整治促进大提升,走出一条生态循环、干净清洁、发展有序的畜牧业发展新路。
一直以来,一些养殖场位于禁养区内,生猪排泄物难以处理,严重影响环境,因此我市对此实行全面搬迁或关闭,禁养区不留任何规模养殖,真正实现畜牧上山,养殖进山。据统计,2014至2015年拆除养殖场519家,拆除管理房和栏舍18.3万平方米,全面完成禁养区养殖场拆除工作。
在治理上,2015年整治养殖场47家,搬迁到适养区和原本就在适养区的养殖场全部在林地、园地落脚,每个养殖场周边都有大面积作物配套。为了实现农牧结合,我市出台政策对养殖场进行整治,同时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并配套建起沼气池、沼液池,铺设管网,力促养殖场100%零排放、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优化养殖环境,促进畜牧业生态化发展。目前,家家养殖场都在建池铺管,一个个“猪—沼—竹、茶、果、蔬”等循环基地正在形成。
同时,建成5家有机肥加工厂,可处理7万多头生猪排泄物,收集利用废弃菌棒6000多万袋,年产有机肥2万吨,供茶叶、水果、毛竹、蔬菜等基地替代化肥施用,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保障了食品消费安全。
在防疫上,监督养猪场按“一灯二池三化”(人员进出消毒灯,车辆消毒池、人员进出消毒池,防疫制度化、道路消毒白化、管理常态化)的要求加固防范屏障。在生猪供应上,加强对市生猪屠宰场管理,严格开展宰前、宰中、宰后检疫,监督屠宰场搞好品质检验,真正让百姓吃上放心肉。
此外,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处理病死猪,全市建成公共无害化处理池8个,无害化处理池106个,有效杜绝了病死动物乱丢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