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常见猪病防治--猪沙门氏菌病

时间:2009-07-23 13:26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猪沙门氏菌病,又名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脑炎、脑膜炎、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一)病原引起本病的细菌主要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孔清道夫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
  猪沙门氏菌病,又名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脑炎、脑膜炎、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一) 病原引起本病的细菌主要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孔清道夫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此外还有都柏林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它们是一群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可运动,有周鞭毛的兼性厌氧杆菌,没有荚膜,不形成芽孢,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菌落无色。 本属细菌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存活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细菌可被一般消毒药(酚类、氯制剂和碘制剂)杀灭。 

  (二)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4个月龄以内的断乳仔猪。成年猪和哺乳猪很少发病。细菌可通过病猪或带菌猪的粪便、污染的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猪。鼠类也可传播本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季节更易发,在猪群中一般散发或呈地方流行。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及时等应激因素易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 临床症状败血型沙门氏菌病:主要发生于小于4月龄仔猪。常规饮料原哺乳仔猪中很少见。病猪表现为不安,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大群发病时,少数死猪尾部和腹部肢端发紫。到败血型沙门氏菌病发病的第3天或第4天,出现黄色水样粪便。本病暴发时,发病率很低(通常低于10%),但死亡率很高。 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以腹泻为主要特征。初期症状为黄色水样腹泻,不含血液或黏液。几天之内同群中多数发病,典型的腹泻症状是一种白色蜂蜡样腹泻,可在几周内复发2~3次。有时粪便带血。病猪发热,采食减少,并出现与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对应的脱水。病猪的死亡率一般较低。纯系种猪群有时可发生异常高的死亡率。 

  (四) 病理变化败血型沙门氏菌病:耳、蹄、尾部和腹侧皮肤发绀。脾肿大,色暗带蓝,坚度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淋巴结软而红,类似大理石状。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有时,肝实质可见糠麸状,极为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点。全身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结肠炎型沙门氏菌病:特征性病变为局部的或弥散性坏死性结肠炎和盲肠炎。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少数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淋巴结特别是回盲淋巴结高度肿胀、湿润。部分淋巴结干酪样变。肝脾不肿,只有末端性充血。 

  (五) 诊断猪副伤寒作为原发性疾病主要发生于4个月龄内的断乳仔猪,一般呈散发性,饲养管理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出现地方流行性。特殊情况,如长途运输后易暴发。临床上除少数为急性败血性外,多数为肠炎型。典型特征是坏死性肠炎。确诊需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把肝、脾、回盲肠淋巴结等可疑病料接种到血液和麦康凯琼脂上培养,24小时后生长出中等大小菌落,菌落在麦康凯琼脂上无色,接种到三糖铁琼脂上,斜面变成红色,柱为黄色,产H2S的菌株可使培养基变成黑色。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检查。综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为沙门氏菌病。 

  (六) 鉴别诊断猪副伤寒与肠型猪瘟相似。临床上极易误诊。但肠型猪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坏死性肠炎病灶从淋巴滤泡开始,向外发展,因而形成同心轮层状的纽扣状溃疡,突出于黏膜表面,色褐或黑,中央低陷,有的有剥脱现象。猪副伤寒的溃汤灶为表面粗糙,大小不一,边线不齐。二者可依此区别。 

  (七) 预防 1、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原因。 2、 对常发本病的猪群,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但应注意地区抗药菌株的出现,发现对某种药物产生抗药性时,应改用另一种药。 3、 接种疫苗防止沙门氏菌病。 4、 发现本病,立即隔离消毒。 

  (八) 治疗对病猪的治疗,应在隔离消毒、改善饲养管理的基础上及早进行。其疗效除决定于所用药物对细菌的作用强度外,还与用药时间、剂量和疗程长短有密切关系。同时要注意有一较长的疗程。在为坏死性肠炎需相当长时间才能修复,若中途停药,往往会引起复发而死亡。常用药物有:氯霉素、卡那霉素、痢特灵、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