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常见猪病防治猪痢疾

时间:2009-07-23 13:26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猪痢疾又常被称为血
  猪痢疾又常被称为血痢、黑痢、黏液性出血性下痢或弧菌性痢疾。其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有的发展成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 

  (一) 病原病原体主要为猪痢疾密螺旋体,它是革兰氏阴性、苯胺染料着色良好的螺旋体,长6~8.5微米,宽0.32~0.38微米,多为4~6个疏螺弯曲,两端尖锐,形如双雁翼状,能自由运动。猪痢疾密螺旋体需要在一些其他微生物(如寄生于结肠或盲肠中的厌氧菌)参与下才能寄生于肠道并引起病变。 

  (二) 流行特点在自然流行中,本病只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7~12周龄的猪较多发生。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健康猪吃下污染饲料、饮水而受感染。 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虽然不强,但由于经常不断地由带菌猪的粪便排出,因此,疾病流行虽然比较缓慢但持续时间比较长,例如:有的育肥猪群,猪只入栏时发现此病,直至出售时仍有猪只发病。 本病的潜伏期不同,据报道,它的范围为2天到3个月,但自然感染猪通常在10~14天。 

  (三) 临床症状腹泻是猪痢疾最常见症状,但严重程度不同。该病常常逐渐传播到整群,每天都有新感染的猪出现。群内各个猪之间以及群间病程都不相同,由一两天到三四周不等,慢者更长。 病初一两周内多为最急性和急性,随后转为亚急性和慢性。最急性病例往往突然死亡,几乎不见腹泻的表现,这种病例不常见。多数病例病初精神稍差,食欲减少,粪便变硬,表面附有各种条状黏液,以后迅速下痢,粪便黄到灰色柔软或水样,重病在1~2日间粪便充满血液和黏液,在出现下痢的同时,体温稍高(约40.5℃),维持数天,以后下降至常温,随着腹泻进一步发展,病猪排出恶臭、血液、黏液和坏死上皮组织碎片增加的稀粪,长期腹泻导致脱水,伴随渴欲增加,病猪消瘦、虚弱、运动失调和衰竭。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病情较轻,下痢、黏液及坏死组织碎片较多,血液较少,病期较长,进行性消瘦,生长停滞。不少病例能自然康复,但在一定间隔时间内,部分病例可能复发甚至死亡。 

  (四) 病理变化大肠有病变而小肠没有是典型的特征,常在回盲结合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大肠和肠系膜充血和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大肠黏膜肿胀,并覆盖着黏液和带血块的纤维素,大肠内容物软至稀薄,并混有黏液、血液和组织碎片,病情进一步发展,肠壁水肿减轻,但肠黏膜病变加重,黏膜表层坏死,形成假膜,呈麸皮或豆腐渣样外观,有时,黏膜上只有散在成片的薄而密集的纤维素,剥去假膜露出浅表糜烂面。大肠病变可能出现在某一肠段,也可能分布于整个大肠。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五) 诊断根据特征的流行规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对本病做初步诊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大肠黏膜或新鲜粪便抹片,暗视野直接镜检或染色后镜检,每个视野中见有猪痢疾密螺旋体样微生物达3~5条,即可做出确诊。 

  (六) 鉴别诊断沙门氏菌病为败血症变化,实质器官和淋巴结有出血或坏死,小肠黏膜可能出现病变,可从实质器官中分离出沙门氏菌。 猪肠腺瘤(增生性肠炎),病变主要见于小肠。 此外,还应注意与猪瘟、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鞭虫、胃溃疡等鉴别。 

  (七) 预防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本病传入健康猪群;引进种猪,实行隔离检疫;不要到集散市场购买猪苗;平时加强管理和防疫消毒工作;发现本病时,可根据情况进行隔离消毒;对发病猪群实行全群投药,对无病猪群要进行预防给药,并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 

  (八) 治疗许多药物对治疗猪痢疾都有一定效果。对于发病猪场,所有年龄的猪投喂药物,彻底清扫和消毒圈舍等措施有助于根除本病。常用的药物有:痢菌净按0.5%水溶液每千克体重0.5ml肌肉注射或每千克体重2.5~5.0毫升内服,每日2次,连用3日。四环素族抗生素每吨饲料100~200克连喂3~5日。呋喃唑酮每吨饲料300克连喂14天。硫酸新霉素每吨饲料300克连喂14天。硫酸新霉素每吨饲料300克连喂3~5天,氯霉素每千克体重50毫克(最大剂量不超过5克),连服3~5日。此外,杆菌肽锌、林肯霉素、壮观霉素等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本病。对剧烈下痢者还应采用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