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
提高生长肥育猪饲养效益
时间:2009-07-10 14:26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生猪生产是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67%左右,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猪的粪、尿对农业增产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养猪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猪的综合利用发展潜力很大,有待于深入开发,猪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尚需进一步开拓
生猪生产是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67%左右,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猪的粪、尿对农业增产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养猪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猪的综合利用发展潜力很大,有待于深入开发,猪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尚需进一步开拓。因此,应高度重视生猪生产的遗传基础、物质基础和生存基础,推动生猪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前进。
1 重视猪的营养和饲料配合
饲料是养猪的物质基础,猪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来自饲料。在生产实践中可以见到,有些猪的体重逐日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饲料量少、质差关系密切。猪从饲料中得到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为了生存就要消耗体内的积存,致使体重下降。猪每天从饲料中得到的营养物质,首先用于满足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然后用于体增重等其它方面。若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全面、充足,猪的增重就快,饲养效益提高。例如一头体重50~60kg的生长肥育猪,预计日增重550g,日需消化能约为22MJ,据计算,维持需要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35%;运转和代谢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25%;用于体组织增长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40%。如供给不足,最主要的是降低体组织的增长,肥育期延长,必然造成饲料的浪费。
饲料被猪采食后,在猪体内要经过消化、吸收、代谢等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消化是指饲料中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易被猪体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的过程;吸收是指被消化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的过程,分配到机体的组织和细胞中,在代谢中予以利用;代谢是指被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所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和物理作用。营养物质代谢(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矿物质代谢、维生素代谢和水代谢)首先用于猪机体维持代谢需要,繁殖、泌乳、生长肥育等均以物质代谢为前提。
猪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存在于自然饲料中,不论是哪一种饲料,就其所含的营养成分,都不能完全符合猪的营养需要。因此,通常要利用多种饲料配制猪的饲粮,为平衡营养还需添加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等。饲料的饲用价值,不仅取决于营养物质的含量,也取决于这些物质间的比例。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在配制猪的日粮时,要重视“能量蛋白比”,就是把能量和蛋白质协调到猪的生理和生产所需要的范围,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水平。若比例不适当,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造成饲料浪费,而且会引起营养失调,影响猪的健康,进而降低生产水平。有些氨基酸在机体内可以互相转化,而有些氨基酸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过量供给某一种氨基酸,就会降低某种氨基酸的生物学价值;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可使一些有机养分的转化和利用效率降低;矿物质元素(包括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以及与其它养分之间也存在协调、抑制或拮抗作用。如日粮中含钙量过多,就会降低镁和锰的吸收,并易造成或加重缺硒症。
各类猪群宜采取干料(或湿拌料)生喂,保证饮水的卫生。为满足猪的饮水,最好采用自由饮水,饲料质量再好,饮水不足会影响猪的健康和饲料利用效率。饲养人员要认真观察猪群,天天做到“三看”,即平时看精神、饲喂看食欲、清扫看粪便,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各圈舍的猪只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调群并圈,否则会引起应激,合群后2~3d内会发生频繁咬斗,影响猪的采食和休息。
可见,在猪的实际饲养中,不仅要按照营养需要供给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应协调好各种营养物质间的比例关系,在了解各种营养物质作用的基础上,还必须了解各种营养物质在机体内消化和代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组成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最有效的利用饲料,获得最好的饲养效果。
2 选用性能好的种猪
提高生长肥育猪生产的饲养效益与种猪的质量密切相关,要重视遗传基础,发挥种猪的作用。
2.1 加强选种,挖掘猪的遗传潜力
种猪是关系生猪生产全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猪的品种间(或品系间)、品种内(或品系内)或不同的杂交组合,在近似的营养水平、饲养、环境、管理等条件下,其性能(如增重速度、饲料利用效率等)有所差异,这与遗传基础有关。猪种选留必须按照科学的选种程序,经过一系列的测定,从中选出性能突出的个体。有些种猪场根据测定成绩定等;最优的定为特等,次优的定为一等;较优的定为二等(母猪可评定到三等),其余的不能作为种猪出售。忽视遗传基础,只重视生后培育;或忽视生后培育,只重视遗传基础的作法,均难达到预期效果。
有些基层猪场压低种猪的投资,想获得高额效益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种猪是生产产品的“母机”,其质量关系到生产水平、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基层猪场可否在本场繁殖的后代中选留种猪,主要看本场猪群的质量如何。在质量好的前提下,可从后代中选留后备母猪;公猪的更新最好是从种猪场引入。引种时要认真的进行调查研究,从具有可靠免疫、有良好供种信誉、没有特定传染病的猪场引种,从健康猪群里挑选,做到好中选优。选猪时,首先看档案,了解父母代和祖代猪的基本情况;再看个体本身,按品种要求从体形外貌上看纯度;还要看体质、结构、肢蹄、步态、外生殖器、乳头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躯要长,肢蹄正常,四肢要高、粗壮、开阔,有效乳头多(翻乳头、瞎乳头的不能作种)。公猪的睾丸发育要好,应对称(有遗传疾患的不能作种);母猪的外生殖器发育正常,个体的初生重、断奶重、70日龄重要高于全窝的平均值等。
2.2 重视杂交利用,提高饲养效益
利用猪的杂交效应是提高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包括杂种优势效应和遗传互补效应。杂种优势效应是指不同种群杂交所生杂种,在生活力、生长势、增重耗料等方面往往高于两亲本群的平均值,分为父本效应、母本效应和个体效应。遗传互补效应即不同种群间的互补性,是指所具优点的相互补充。通过杂种优势利用非加性基因的效应,通过遗传互补利用加性基因的效应,既提高繁殖性能,又提高肥育性能和瘦肉率。
杂交利用应重视亲本选择、杂交方式的选择,提供适宜的条件,认真进行配合力测定等。一般来讲,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四品种(或品系)的双杂交优于三元杂交。二元杂交可利用个体效应和互补效应;三元杂交可利用个体效应、互补效应和母本效应(母猪是杂种)或父本效应(公猪是杂种);双杂交由于公猪和母猪都是杂种,可利用个体效应、互补效应、母本效应和父本效应。近年来的试验显示,双杂交有良好效果:二元杂交母猪(114头)平均产仔11.16头,双杂交母猪(157头)平均产仔11.88头,较二元杂交提高0.72头;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68头)体重达90kg需198.8日龄,双杂交生长肥育猪(84头)为177.3日龄,较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提前21.5d;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每千克增重耗料为3.19kg,双杂交生长肥育猪为2.96kg,较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降低0.23kg;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44头)胴体瘦肉率为57.12%,双杂交生长肥育猪(44头)为60.5%,较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提高3.38个百分点。双杂交是商品肥猪生产中值得重视的杂交方式。
3 重视猪舍环境和保健防疫
提高生猪生产的饲养效益与生存基础密切相关。猪舍环境与保健防疫是猪的生存基础。
3.1 猪舍环境对猪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非常复杂的,经常以各种方式和不同途径,单独的或综合的对猪体发生作用和影响,环境的温度、湿度、气流、有害气体、灰尘与微生物、光照、噪声、圈养密度与群居环境等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温度低,会导致新生仔猪患病、下痢、冻死、压死,猪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增重最快,每千克增重耗料最少。据报道,低于猪所要求的适宜环境温度1℃,其日增重降低17.8g。猪舍内湿度过高,使猪的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高,日增重降低;但舍内过分干燥对猪的健康和增重亦有不良影响。猪舍由于忽视通风,猪的呼吸、排泄物的腐败分解,不仅使空气中的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而且产生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对猪的健康和增重极为不利。因此,猪场场址的选择、猪舍建造和猪舍的环境控制,有效地进行防寒采暖、防热降温、通风换气、防潮排水、采光照明等,创造符合猪只生理要求和行为习性的生存和生产环境,对生猪生产尤为重要。
规模猪场应考虑布局,一般分为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在上风方向,隔离区在下风方向,生产区居中。生产区可分为两个饲养区,即配种、妊娠、分娩猪为一区;断奶仔猪和生长肥育猪为一区。应做到“全出全进”,以后一区为例,就是把同龄(或近似体重)的猪,同期进入一栋猪舍,同期出一栋猪舍,经彻底清扫、封闭消毒,停用1~2周,再进下一批猪。
3.2 认真做好保健防疫
生猪生产随着科技进步使其生产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猪的体质、抗逆性等也相对有所下降,对营养、饲养管理等条件变化更加敏感。现代养猪业由于规模大、头数多、密度高并随着养猪环境条件的改善,不仅为猪的生存和生产提供了适宜环境,也为病原菌的繁殖和生存创造了条件;又由于新的疫病增加、混合感染增加、病情复杂、兽药研究滞后,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因此,现代养猪比传统养猪受到的疫病威胁更大,必须做好猪群的保健工作,切实搞好疫病防制,坚持预防为主,做到饲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卫生防疫制度化、经常化。
实施科学饲养管理是猪群保健的基础。各类猪应按饲养标准,利用优质的原料,配制营养全面的日粮,依据各类猪的特点,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增强抵抗力,保持猪群健康。频繁从外地引种,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引种时要进行调查研究,从供种信誉高的猪场里选购,要重视运输各环节的消毒,到场后要进行隔离饲养,确认健康,才能入场并群,最好实行自繁自养,种猪更新亦需倍加注意。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是猪群保健的关键。由于在疫病监测、诊断、预防等环节,均存在体系不健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对疫病的控制能力尚低,要加强疫病危害性的认识,克服重养轻防和重治轻防的错误倾向。
搞好清圈消毒。消毒是为了消灭被传染源散布到猪舍内的病原体,或由传播媒介带到猪场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的发生或蔓延。免疫注射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注射疫(菌)苗能使猪产生特异的抵抗力,有效期间不被传染病传染。提高接种效果要重视疫(菌)苗的质量,妥善保存,按免疫程序的要求,认真进行接种,做好详细登记,观察预防效果。消毒液和疫苗一定用国家批准的产品,要从有资质的经销部门购进,按规定进行保存和使用。药物在畜禽机体内的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些国家把兽药残留作为界定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禁止使用氯霉素、磺胺等11类药物,并加大产品的检测力度。驱虫是预防疾病、减少病原扩散、提高增重、降低饲料消耗、提高饲养效益的有效措施,要实行定期驱虫。驱虫前应进行粪便的虫卵检查,搞清体内寄生虫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做到针对性的驱虫。投药后要认真观察,对出现副作用的猪只,应尽快采取措施,及时清扫和处理粪便,以防再感染。还应注意灭蚊蝇和灭鼠。
4 为人类健康提供优质产品
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把生猪生产的负面影响(生猪生产与环境污染、生猪生产与疾病危害、生猪生产与劣质肉的威胁)降到最低限度。影响猪肉质量的因素很多,饲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劣质饲料不仅有害于生猪生产,其产品更有损于人体健康。有毒饲料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脱毒后才能喂猪;带毒饲料是指外界因子(如霉菌、有机磷、有机氯、病原体、禁用的生长激素、某些合成类增重剂等)污染的饲料。有些饲料厂和养猪场(户)滥用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药物喂猪,使猪肉带有有毒物质,人们食后引起中毒或发生疾病。有些经营者为了提高售价,非法使用色素、防腐剂、增味剂等,造成肉质变劣,危害人类健康。
饲料的安全性是生产“安全猪肉”的重要基础,外界因子污染的饲料,导致猪肉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造成器官损伤、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耐药性增强,严重时致残、致突变、致畸形、致癌等。饲料作物因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导致饲料中有机磷、有机氯等的超标,在选用饲料原料时一定要倍加注意,要从源头上重视“安全猪肉”的生产。饲料原料应妥善存放,防止发霉变质,禁止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抗生素喂猪对人体健康有害,其副作用是使人产生抗药性,破坏体内微生态平衡,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很多研究表明,益生素、多聚糖喂猪,既起到抗生素喂猪的效果,又无残留问题发生。从微生态理论和生产“安全食品”出发,生物饲料将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利用已知的、安全有益的微生物与饲料混合发酵、干燥等,制成含活性益生菌的安全饲料。这种饲料可降解饲料中有毒有害成分,消灭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不耐热毒素;可作微生态调节剂,改善饲料品质,提高营养价值和产品品质;可分解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减少环境污染。
开拓市场、提高综合效益是生猪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提高猪肉品质,为人类提供“安全猪肉”是开拓市场、提高综合效益的关键。“安全猪肉”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生产资源、生态环境、生产工艺等都有严格要求。必须从源头抓起,对水土资源,饲料原料生产和贮藏加工,猪场场址选择,猪舍建筑与环境,种猪选择、饲养、卫生、防疫、屠宰、加工、包装、贮运、销售等都要进行有效控制,使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1 重视猪的营养和饲料配合
饲料是养猪的物质基础,猪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来自饲料。在生产实践中可以见到,有些猪的体重逐日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饲料量少、质差关系密切。猪从饲料中得到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为了生存就要消耗体内的积存,致使体重下降。猪每天从饲料中得到的营养物质,首先用于满足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然后用于体增重等其它方面。若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全面、充足,猪的增重就快,饲养效益提高。例如一头体重50~60kg的生长肥育猪,预计日增重550g,日需消化能约为22MJ,据计算,维持需要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35%;运转和代谢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25%;用于体组织增长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40%。如供给不足,最主要的是降低体组织的增长,肥育期延长,必然造成饲料的浪费。
饲料被猪采食后,在猪体内要经过消化、吸收、代谢等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消化是指饲料中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易被猪体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的过程;吸收是指被消化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的过程,分配到机体的组织和细胞中,在代谢中予以利用;代谢是指被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所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和物理作用。营养物质代谢(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矿物质代谢、维生素代谢和水代谢)首先用于猪机体维持代谢需要,繁殖、泌乳、生长肥育等均以物质代谢为前提。
猪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存在于自然饲料中,不论是哪一种饲料,就其所含的营养成分,都不能完全符合猪的营养需要。因此,通常要利用多种饲料配制猪的饲粮,为平衡营养还需添加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等。饲料的饲用价值,不仅取决于营养物质的含量,也取决于这些物质间的比例。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在配制猪的日粮时,要重视“能量蛋白比”,就是把能量和蛋白质协调到猪的生理和生产所需要的范围,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水平。若比例不适当,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造成饲料浪费,而且会引起营养失调,影响猪的健康,进而降低生产水平。有些氨基酸在机体内可以互相转化,而有些氨基酸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过量供给某一种氨基酸,就会降低某种氨基酸的生物学价值;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可使一些有机养分的转化和利用效率降低;矿物质元素(包括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以及与其它养分之间也存在协调、抑制或拮抗作用。如日粮中含钙量过多,就会降低镁和锰的吸收,并易造成或加重缺硒症。
各类猪群宜采取干料(或湿拌料)生喂,保证饮水的卫生。为满足猪的饮水,最好采用自由饮水,饲料质量再好,饮水不足会影响猪的健康和饲料利用效率。饲养人员要认真观察猪群,天天做到“三看”,即平时看精神、饲喂看食欲、清扫看粪便,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各圈舍的猪只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调群并圈,否则会引起应激,合群后2~3d内会发生频繁咬斗,影响猪的采食和休息。
可见,在猪的实际饲养中,不仅要按照营养需要供给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应协调好各种营养物质间的比例关系,在了解各种营养物质作用的基础上,还必须了解各种营养物质在机体内消化和代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组成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最有效的利用饲料,获得最好的饲养效果。
2 选用性能好的种猪
提高生长肥育猪生产的饲养效益与种猪的质量密切相关,要重视遗传基础,发挥种猪的作用。
2.1 加强选种,挖掘猪的遗传潜力
种猪是关系生猪生产全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猪的品种间(或品系间)、品种内(或品系内)或不同的杂交组合,在近似的营养水平、饲养、环境、管理等条件下,其性能(如增重速度、饲料利用效率等)有所差异,这与遗传基础有关。猪种选留必须按照科学的选种程序,经过一系列的测定,从中选出性能突出的个体。有些种猪场根据测定成绩定等;最优的定为特等,次优的定为一等;较优的定为二等(母猪可评定到三等),其余的不能作为种猪出售。忽视遗传基础,只重视生后培育;或忽视生后培育,只重视遗传基础的作法,均难达到预期效果。
有些基层猪场压低种猪的投资,想获得高额效益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种猪是生产产品的“母机”,其质量关系到生产水平、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基层猪场可否在本场繁殖的后代中选留种猪,主要看本场猪群的质量如何。在质量好的前提下,可从后代中选留后备母猪;公猪的更新最好是从种猪场引入。引种时要认真的进行调查研究,从具有可靠免疫、有良好供种信誉、没有特定传染病的猪场引种,从健康猪群里挑选,做到好中选优。选猪时,首先看档案,了解父母代和祖代猪的基本情况;再看个体本身,按品种要求从体形外貌上看纯度;还要看体质、结构、肢蹄、步态、外生殖器、乳头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躯要长,肢蹄正常,四肢要高、粗壮、开阔,有效乳头多(翻乳头、瞎乳头的不能作种)。公猪的睾丸发育要好,应对称(有遗传疾患的不能作种);母猪的外生殖器发育正常,个体的初生重、断奶重、70日龄重要高于全窝的平均值等。
2.2 重视杂交利用,提高饲养效益
利用猪的杂交效应是提高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包括杂种优势效应和遗传互补效应。杂种优势效应是指不同种群杂交所生杂种,在生活力、生长势、增重耗料等方面往往高于两亲本群的平均值,分为父本效应、母本效应和个体效应。遗传互补效应即不同种群间的互补性,是指所具优点的相互补充。通过杂种优势利用非加性基因的效应,通过遗传互补利用加性基因的效应,既提高繁殖性能,又提高肥育性能和瘦肉率。
杂交利用应重视亲本选择、杂交方式的选择,提供适宜的条件,认真进行配合力测定等。一般来讲,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四品种(或品系)的双杂交优于三元杂交。二元杂交可利用个体效应和互补效应;三元杂交可利用个体效应、互补效应和母本效应(母猪是杂种)或父本效应(公猪是杂种);双杂交由于公猪和母猪都是杂种,可利用个体效应、互补效应、母本效应和父本效应。近年来的试验显示,双杂交有良好效果:二元杂交母猪(114头)平均产仔11.16头,双杂交母猪(157头)平均产仔11.88头,较二元杂交提高0.72头;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68头)体重达90kg需198.8日龄,双杂交生长肥育猪(84头)为177.3日龄,较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提前21.5d;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每千克增重耗料为3.19kg,双杂交生长肥育猪为2.96kg,较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降低0.23kg;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44头)胴体瘦肉率为57.12%,双杂交生长肥育猪(44头)为60.5%,较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提高3.38个百分点。双杂交是商品肥猪生产中值得重视的杂交方式。
3 重视猪舍环境和保健防疫
提高生猪生产的饲养效益与生存基础密切相关。猪舍环境与保健防疫是猪的生存基础。
3.1 猪舍环境对猪的影响
环境因素是非常复杂的,经常以各种方式和不同途径,单独的或综合的对猪体发生作用和影响,环境的温度、湿度、气流、有害气体、灰尘与微生物、光照、噪声、圈养密度与群居环境等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温度低,会导致新生仔猪患病、下痢、冻死、压死,猪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增重最快,每千克增重耗料最少。据报道,低于猪所要求的适宜环境温度1℃,其日增重降低17.8g。猪舍内湿度过高,使猪的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高,日增重降低;但舍内过分干燥对猪的健康和增重亦有不良影响。猪舍由于忽视通风,猪的呼吸、排泄物的腐败分解,不仅使空气中的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而且产生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对猪的健康和增重极为不利。因此,猪场场址的选择、猪舍建造和猪舍的环境控制,有效地进行防寒采暖、防热降温、通风换气、防潮排水、采光照明等,创造符合猪只生理要求和行为习性的生存和生产环境,对生猪生产尤为重要。
规模猪场应考虑布局,一般分为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在上风方向,隔离区在下风方向,生产区居中。生产区可分为两个饲养区,即配种、妊娠、分娩猪为一区;断奶仔猪和生长肥育猪为一区。应做到“全出全进”,以后一区为例,就是把同龄(或近似体重)的猪,同期进入一栋猪舍,同期出一栋猪舍,经彻底清扫、封闭消毒,停用1~2周,再进下一批猪。
3.2 认真做好保健防疫
生猪生产随着科技进步使其生产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猪的体质、抗逆性等也相对有所下降,对营养、饲养管理等条件变化更加敏感。现代养猪业由于规模大、头数多、密度高并随着养猪环境条件的改善,不仅为猪的生存和生产提供了适宜环境,也为病原菌的繁殖和生存创造了条件;又由于新的疫病增加、混合感染增加、病情复杂、兽药研究滞后,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因此,现代养猪比传统养猪受到的疫病威胁更大,必须做好猪群的保健工作,切实搞好疫病防制,坚持预防为主,做到饲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卫生防疫制度化、经常化。
实施科学饲养管理是猪群保健的基础。各类猪应按饲养标准,利用优质的原料,配制营养全面的日粮,依据各类猪的特点,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增强抵抗力,保持猪群健康。频繁从外地引种,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引种时要进行调查研究,从供种信誉高的猪场里选购,要重视运输各环节的消毒,到场后要进行隔离饲养,确认健康,才能入场并群,最好实行自繁自养,种猪更新亦需倍加注意。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是猪群保健的关键。由于在疫病监测、诊断、预防等环节,均存在体系不健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对疫病的控制能力尚低,要加强疫病危害性的认识,克服重养轻防和重治轻防的错误倾向。
搞好清圈消毒。消毒是为了消灭被传染源散布到猪舍内的病原体,或由传播媒介带到猪场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的发生或蔓延。免疫注射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注射疫(菌)苗能使猪产生特异的抵抗力,有效期间不被传染病传染。提高接种效果要重视疫(菌)苗的质量,妥善保存,按免疫程序的要求,认真进行接种,做好详细登记,观察预防效果。消毒液和疫苗一定用国家批准的产品,要从有资质的经销部门购进,按规定进行保存和使用。药物在畜禽机体内的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些国家把兽药残留作为界定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禁止使用氯霉素、磺胺等11类药物,并加大产品的检测力度。驱虫是预防疾病、减少病原扩散、提高增重、降低饲料消耗、提高饲养效益的有效措施,要实行定期驱虫。驱虫前应进行粪便的虫卵检查,搞清体内寄生虫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做到针对性的驱虫。投药后要认真观察,对出现副作用的猪只,应尽快采取措施,及时清扫和处理粪便,以防再感染。还应注意灭蚊蝇和灭鼠。
4 为人类健康提供优质产品
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把生猪生产的负面影响(生猪生产与环境污染、生猪生产与疾病危害、生猪生产与劣质肉的威胁)降到最低限度。影响猪肉质量的因素很多,饲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劣质饲料不仅有害于生猪生产,其产品更有损于人体健康。有毒饲料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脱毒后才能喂猪;带毒饲料是指外界因子(如霉菌、有机磷、有机氯、病原体、禁用的生长激素、某些合成类增重剂等)污染的饲料。有些饲料厂和养猪场(户)滥用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药物喂猪,使猪肉带有有毒物质,人们食后引起中毒或发生疾病。有些经营者为了提高售价,非法使用色素、防腐剂、增味剂等,造成肉质变劣,危害人类健康。
饲料的安全性是生产“安全猪肉”的重要基础,外界因子污染的饲料,导致猪肉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造成器官损伤、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耐药性增强,严重时致残、致突变、致畸形、致癌等。饲料作物因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导致饲料中有机磷、有机氯等的超标,在选用饲料原料时一定要倍加注意,要从源头上重视“安全猪肉”的生产。饲料原料应妥善存放,防止发霉变质,禁止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抗生素喂猪对人体健康有害,其副作用是使人产生抗药性,破坏体内微生态平衡,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很多研究表明,益生素、多聚糖喂猪,既起到抗生素喂猪的效果,又无残留问题发生。从微生态理论和生产“安全食品”出发,生物饲料将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利用已知的、安全有益的微生物与饲料混合发酵、干燥等,制成含活性益生菌的安全饲料。这种饲料可降解饲料中有毒有害成分,消灭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不耐热毒素;可作微生态调节剂,改善饲料品质,提高营养价值和产品品质;可分解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减少环境污染。
开拓市场、提高综合效益是生猪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提高猪肉品质,为人类提供“安全猪肉”是开拓市场、提高综合效益的关键。“安全猪肉”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生产资源、生态环境、生产工艺等都有严格要求。必须从源头抓起,对水土资源,饲料原料生产和贮藏加工,猪场场址选择,猪舍建筑与环境,种猪选择、饲养、卫生、防疫、屠宰、加工、包装、贮运、销售等都要进行有效控制,使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小香猪体型外貌
- 2.冬季猪饲养管理
- 3.农户养猪五忌
- 4.肥育猪饲养管理技术的掌握
- 5.零排放养猪技术
- 6.生猪免疫注射“八忌”
- 7.教你三招 看穿“毒猪肉”
- 8.新生乳猪窒息
- 9.逆“市”养猪赚了14万元
- 10.夏猪保膘秘诀
- 11.养猪操作技巧三点定位
- 12.35度以上如何养猪
- 13.特种野公猪在饲养管理的特点
- 14.养猪实用新技术
- 15.冬季养猪咋给猪保温御寒
- 16.猪鸡高效循环 饲养新技术
- 17.玉米赤霉烯酮对公猪精液影响
- 18.养猪效益低 原因在哪里
- 19.体重6o~9o公斤怎样育肥猪
- 20.冬防猪流感验方选萃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杨勇:带领乡亲实现养猪发
- 2.袁和平三招为饲养户铺就致
- 3.何春善:老农喂养野猪闯出
- 4.梁淑英巧念仔猪繁育致富经
- 5.孙凤霞:勤劳闯出致富路
- 6.从“农民工”到“养猪倌”
- 7.金翠兰的“致富梦”
- 8.大学生毕业养猪种菜初尝创
- 9.刘杰:一位23岁青年的致富
- 10.母猪养殖助他走上致富路
- 11.青春坚韧无畏 大学生猪倌
- 12.养猪大户周志斌的“经营之
- 13.孙小兵:养猪圆了致富梦
- 14.绿色生态养猪 下岗职工夫
- 15.深山养野猪 农民新的致富
- 16.cctv致富经:4斤猪毛卖上一
- 17.废料养野猪竟能赚大钱
- 18.野猪带来富裕路
- 19.老知青回村当起“野猪倌儿
- 20.赶着迪卡猪奔向富裕路
更多视频...相关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