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目前猪瘟发生的新特点及原因

时间:2009-07-06 02:24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我国典型性猪瘟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却时有发生,并有扩大蔓延的趋势。笔者参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实际经验,特对该病做出以下看法,以供参考。 在流行学方面,该病特点为发病率低、死亡率低,多为散发,发病也无明显的季节性,且多为低毒力引起的非
    我国典型性猪瘟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却时有发生,并有扩大蔓延的趋势。笔者参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实际经验,特对该病做出以下看法,以供参考。

  在流行学方面,该病特点为发病率低、死亡率低,多为散发,发病也无明显的季节性,且多为低毒力引起的非典型性猪瘟。妊娠母猪感染后,会导致仔猪先天性感染和免疫耐受(感染仔猪对猪瘟病毒抗原不产生中和抗体)。笔者所诊断的病例均为接种过猪瘟疫苗的猪群,其中包括母猪、肥猪、保育猪和吮乳仔猪群,繁殖母猪、吮乳仔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较多。

  在临床方面,该病临床诊断困难,一般需借助实验室设备才能确诊。临床表现一般为:体温略有升高或正常,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等。感染该病的母猪多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而且新生仔猪死亡率高。感染该病的成年猪多为体温升高(40℃~41℃)、消瘦、发育停滞、精神沉郁,耳、尾、四肢末端皮肤坏死,部分跗关节肿大行走不稳、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感染该病的吮乳仔猪和断奶仔猪表现为体温略有升高或不高,腹泻、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眼结膜炎、皮炎、运动失调、后躯麻痹,最后死亡。

  在病理学方面,感染该病的猪最突出的表现为:胸腺萎缩和淋巴结肿大。死产的胎儿呈现全身性皮下水肿,腹水和胸水;畸形胎表现为头和四肢变形,大脑、肺和肌肉发育不良。镜检病理组织学变化可见内皮细胞变性,淋巴细胞严重减少,外周淋巴器官发生滤泡,中心严重缺乏淋巴细胞,白细胞稍有减少或不减少。

  该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为猪瘟免疫程序不合理。现结合以下免疫方法做进一步的阐述。

  仔猪超前免疫,即在仔猪吸吮初乳前2小时就进行猪瘟注射免疫,剂量为每头仔猪1~2头份。理论基础是:仔猪出生时免疫系统已相当成熟,对抗原有免疫反应;母源抗体在血液中含量达到高峰前(6~12小时)进行免疫,疫苗毒在仔猪体内有时间增殖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猪瘟兔化弱毒株对仔猪无毒害。此方法不妥之处在于刚出生的仔猪根本不能完全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有部分抗原会被母原抗体所中和;出生2~3小时内仔猪吃不到初乳,将容易感染其他疫病。因此,猪场免疫监测搞得好,母源抗体水平高(滴度在1∶64以上)的猪群不宜采用超前免疫。如对胚胎期就被猪瘟病毒感染的仔猪采用超前免疫,不但不能阻止仔猪体内猪瘟病毒的繁殖,还会影响仔猪及时从母乳中获得被动免疫。发病猪场或疫区内选择超前免疫较为适宜,同时建议35、70日龄再各免疫一次。

  后备母猪配种时和怀孕母猪产前4周龄进行免疫。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太妥当。有资料表明,母猪配种期和妊娠期接猪瘟疫苗会引起胎盘感染,母猪孕期过早接种猪瘟疫苗将使胚胎的许多淋巴细胞被清除,造成先天性对C株免疫耐受。胎盘期就遭受感染的仔猪将长期带毒和排毒。有的还会导致仔猪首次免疫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可能由于母原抗体过高所致),建议种母猪断奶后再采取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疫接种。

  肥育猪仅在20日龄免疫一次。笔者认为这种免疫程序是不可靠的,因为20日龄时仔猪免疫神经系统发育不太健全和成熟,而且母源抗体高低在农村没有条件及时检测,所以很难把握免疫效果。笔者建议,20~25日龄和60~65日龄应各注射一次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仔猪在50~60日龄时,对断奶种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实施一次免疫。这种免疫程序优点是比较节省时间,操作方便。缺点是仔猪在断奶?穴28~35日龄?雪时接种疫苗,时间有些晚。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断奶时间推迟,则疫苗接种时间也要推迟,这样就有了一定的风险。笔者认为应在20日龄左右接种疫苗最为适宜,因为此时母源抗体刚下降到保护的临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