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非典型猪瘟病发生因素及预防新技术

时间:2009-06-30 20:13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猪瘟是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急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此病列为A类传染
    猪瘟是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急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此病列为A类传染病。近年来我国每年非典型猪瘟时有发生,有增强的趋势。非典型猪瘟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20日龄内死亡严重,育成猪很少有典型症状,表现为慢性死亡,加之继发其他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一、症状及病理

    1、临床症状 发病猪无年龄、性别、品种的差异,病猪食欲不振或不食,鼻镜轻度干燥,体温时高时低,体温变化不明显,时有咳嗽,大多数病猪食欲不振,初期粪便干燥,后期腹泻或便秘交替发生,病程稍长者,运动轻度失调或步态不稳,病程拖至数月,病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2、病理变化非典型猪瘟主要病理变化与典型猪瘟病理变化相近似,较为轻微,淋巴结呈轻度周边出血、有水肿现象;肾的实质颜色变淡,肾盂大多数有出血;个别喉及膀胱粘膜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大,边缘有1~2处三角型小梗死灶;回盲瓣肠端出现溃疡、坏死,偶见到典型症状溃疡病变。

    二、发病的因素

    垂直感染病猪对猪瘟疫苗接种产生免疫耐受性,是繁殖障碍型猪瘟病因之一。猪瘟病毒力的变异,目前认为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致病力有强弱之分。一种变异是弱毒株连续通过易感染猪体后,使毒力恢复到强毒;另一种变异是猪瘟病毒在免疫压力下改变毒力和抗原的某些特性,成为低致病毒株;猪体免疫功能下降,影响免疫功能的因素很多,猪伪狂犬病(AD)、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等传染病都能损害免疫器官;猪瘟免疫空白或免疫失败,猪群中带毒猪是非典型猪瘟最危险的传染源。

    针对上述种种致病因素的分析,除了免疫疾病影响及猪场管理不当外,引起非典型猪瘟主要原因,就是猪群免疫活疫苗后,猪群个体间抗体水平参差不齐,猪群中有猪瘟抗体水平远高于发病保护临界点,有的仅稍高于或低于发病保护临界点,使猪瘟野毒株与只有部分免疫力猪体组织互相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在体内长期存在,对猪瘟免疫系统产生持续性损害,造成非典型猪瘟。

    三、防治新技术

    1、搞好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防治猪瘟和非典型猪瘟的有效措施,要求做到头头生猪要接种,个个免疫,确保免疫效果。猪瘟发病率高的猪场,采用多次防疫,仔猪产下后2小时内,未开奶前首免注射猪瘟弱毒疫苗,每4头份/头:60~70日龄二免注射猪二联苗(猪瘟、猪丹毒)。对免疫有困难的猪场的免疫程序,仔猪产下后20~25日龄首免注射猪瘟弱毒苗,每4头份/头;60~70日龄二免注射猪瘟弱毒疫苗,每4头份/头;注射猪二联苗 (猪瘟、猪丹毒)每2头份/头;猪肺疫呈地方性流行的,注射猪三联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每2头份/头。

    2、进行防疫注射 留作种用公母猪,首先进行二免注射猪二联苗,以后在每年春秋两季注射猪瘟苗,每5~6头份/头,以强化免疫,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使猪瘟抗体水平始终高于发病保护临界点。

    3、加强饲养管理猪场平时注意日常消毒,对患猪瘟而死亡的猪,要进行深埋,作无害化处理,垫草要烧毁,粪便要堆积发酵,环境要彻底消毒,杜绝传染病源,淘汰可疑带毒病猪。(1)坚决不从疫区引进一头猪;(2)坚决加强猪群抗体监测,特别是种猪群;(3)坚决对可疑猪进行单独隔离饲养,不与健康猪合群饲养,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增强猪体对疾病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