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中旬,南宁市郊区某新建养猪场40日龄仔猪发生以急性发热,可视粘膜苍白,并伴有腹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综合诊治确诊为仔猪附红细胞体病并发水肿病,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用丁胺卡那、贝尼尔等药物治疗,疫情得到了控制。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该场2003年9月13日从平果县购回21日龄断奶仔猪182头,运回后第2周注射猪瘟疫苗,到10月8日有几头仔猪开始发病。表现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可视粘膜苍白,跪地不起,不吃料,双腿发软,粪便稀薄(常混有粘液);继而出现走路摇摆,发抖,不再拉稀,但肛门粘附有多量的胶冻样物。曾用痢菌净、先锋5号和银黄热毒清治疗无明显效果。发病3~4天口吐白沫,陆续出现死亡。
2 病理剖检
剖检死猪3头可见:腹腔积液呈血红色,皮下出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出血;肝肿大出血,胃底部出血、水肿;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水肿、出血,肠壁变厚;肾肿大呈紫红色,切开有多量血样液体流出;膀胱粘膜出血、坏死。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变化。
3 实验室诊断
3.1 显微镜检查 取病猪耳尖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轻轻盖上玻片,400倍显微镜下调暗视野观察。可见到红细胞表面附着附红细胞体,严重者红细胞失去正常形态,状如布满突起的蓖麻球或菠萝状,边缘不整而呈齿轮状、星芒状、不规则多边形等;有的附红体游离在血浆中呈不断变化的星状闪光小体,在血浆中不断地摆动、翻滚。
3.2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死猪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37℃,24小时后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灰白色、半透明状并产生β溶血现象;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红色圆形的菌落。将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的红色圆形菌落穿刺接种到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中,培养基斜面呈黄色,底部呈黄色并有气泡。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该菌为平直、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3.3 生化试验 将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的红色圆形菌落移植到琼脂斜面培养基进行纯培养后做生化试验。结果:该菌能分解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甘露醇并产酸产气,不能利用枸橡酸盐,不产生H2S;靛基质试验、甲基红(M.R)试验为阳性,维培二氏(V.P)试验为阴性。结果表明:此菌为溶血性致病性大肠杆菌。
3.4 药敏试验结果:对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中度敏感,对头孢唑啉钠、磺胺甲基异恶唑、红霉素、氨苄西林不敏感。
4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仔猪附红细胞体病并发水肿病。
5 治疗
5.1 确诊后立即将病猪隔离饲养,环境、栏舍和用具彻底冲洗后用1∶1000百毒杀水溶液消毒,每天1次,直到所有病猪痊愈后再消毒1周。
5.2 确诊患病仔猪用丁胺卡那霉素3mg/kg体重交巢穴注射,每天2次;贝尼尔按5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间隔48小时重复用药一次;用速尿利尿消肿,每头仔猪10mg,每天肌注1次。健康仔猪进行紧急接种,注射猪大肠杆菌四价苗2头份/次。连续用药3天后,除病情严重的5头死亡外,其他猪只病情明显好转,没有再出现新的病例,病猪开始吃食,控制了病情。
6 讨论与分析
6.1 该场为新建猪场,这次两种疫病的发生,与引种不慎传入,仔猪断奶长途运输后环境、饲料改变及天气昼夜温差大,保温措施欠佳等应激因素有关。
6.2 目前,附红细胞体病常呈隐性感染状态,临床症状不明显,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与其他病原并发或继发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大大提高。因而,病情一旦发生,必须对全群仔猪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及时控制病情,减少经济损失。
6.3 最好采取高热期病猪的血,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镜检,可方便快捷地观察到附红细胞体。同时由于附有附红细胞体的红细胞不断地摆动、翻滚,检查时往往在盖玻片的四周比中央的附红细胞体多,检出率高。
6.4 多种病菌混合感染,引发的疾病复杂化,单从临床症状难以确诊,临床上常出现盲目用药的情况,既花费了大量的成本,又不能很好地控制疫情。因此,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方可更好地确诊,同时基层养殖场在药物的选择上应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用药。
6.5 抗菌药物通过交巢穴给药,吸收完全且迅速,量小作用大,对肠道感染的病猪进行治疗效果好。
6.6 近年来,附红体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呈上升态势,给养猪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应加强该病的常规免疫,以控制其群发。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并发水肿病的诊治
发布时间:2009-06-24 来源:
摘要:2003年10月中旬,南宁市郊区某新建养猪场40日龄仔猪发生以急性发热,可视粘膜苍白,并伴有腹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