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余年的孕育,蔬菜种植面积从365亩发展到13.5万亩,远销24个省市区的157个大中城市,被称为“中国冬早蔬菜之乡”、“成昆铁路上的菜篮子”。记者近日走进元谋,探营一个蔬菜大县的思考与抉择― 元谋:如何做大“菜篮子”
日子不错
为何还要求变
去年,元谋县实现蔬菜外销26.2万吨,占据了我省反季节蔬菜出省外销总量的四分之一,农民卖菜总收入达6.86亿元,人均纯收入5602元,连续9年位居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县市首位。
然而这个“九连冠”的蔬菜大县,却始终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在打造绿色经济强县中,元谋将按照‘提升蔬菜,兼顾粮果、拉动畜渔’的工作思路,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培强壮大绿色产业。”元谋县委书记袁丽娟向记者介绍。
转变发展方式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元谋人一次次与市场发生碰撞与阵痛之后的现实选择。
蔬菜市场变化莫测,波峰波谷只在倏忽之间。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甘肃、广西等洋葱产地扩大种植面积,省内通海红皮洋葱种植迅速崛起,“腹背受敌”的元谋出现洋葱严重滞销,许多洋葱烂在地里。“连老水牛去犁地,都被呛倒掉,”如今听来像一句黑色幽默的话,却是“菜贱伤农”的真实写照。
面对困境,元谋县锁定“优质、高产、高效”目标,步步为营:
2001年,元谋县被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5.64,0.05,0.89%)生产示范基地县;2004年被列为云南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首批示范基地县;2007年启动绿色蔬菜(A级)生产示范县建设;2008年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出口蔬菜基地区域化备案县……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涉农注册商标18个。
品质好,叫得响,才能赚钱。“今年雨水多,外地番茄推迟上市,元谋的收购价比去年高出一元,就看后期的行情了。”电话那头下广村村民孙正祥激动不已。他的番茄获得了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虽然这个菜季才刚刚开始,他已经拿到6000多元的销售款。
“参与市场竞争,说到底还是品质、品牌的较量。”
――元谋热坝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武成勇
大而不强
发力点在哪里
菜季才开始,元谋热坝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成勇就琢磨着要整出点“动静”。
往年蔬菜水果都是“篾框一装打趸卖”,今年按合作社要求,番茄将在田间统一分级采摘,统一用“热坝果蔬”标识包装,送到交易市场统一竞价销售。正因为手中掌握着规模化栽培、标准化种植、获得绿色认证的1000多亩番茄资源,武成勇有足够的底气坐到谈判桌前。
“元谋的蔬菜价格就是要能自己做主,定价权、话语权要掌握在我们手里。”和元谋蔬菜同龄的武成勇踌躇满志。
“我们公司准备在昆明、成都、重庆的大型水果市场开办直销店,打响‘元谋果润’牌子,增加含金量。”和武成勇一样想“变一变”的元谋县果润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福泉信心满满。
千家万户的农民只能“抱团”才能对接千变万化的市场。现在元谋农村,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育种、中耕管理、销售各个环节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带领着农民组成“舰队”闯商海。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4个,其中协会210个、合作社94个,39198名农民成为会员、社员。
冒着蒙蒙细雨,记者走进元谋县蔬菜批发市场,因为销售季节才刚刚开始,这里显得有些冷清。市场占地10万余平方米,拥有4座制冰厂、5个冷库、7个保鲜厂,具备年处理保鲜蔬菜15万吨以上的能力。入口北边的工地上,施工车辆车来车往,一条从县城直通市场的四车道柏油路已初现雏形。
几天后,这里又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各色蔬菜瓜果将会从这个全省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起步,走出大山,闯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发挥协会和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变蔬菜集散为二次交易,我们在思考在准备。”
――元谋县蔬菜外销办副主任 康永林
规模不小
优势靠啥支撑
在物贸乡橄榄村民小组,农美丽食品公司葡萄示范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向山脚延伸,四下空无一人,只听棚里传来说话声。寻声而去,七八个工人正在葡萄架下追施农家肥。“以前守着青蛉河依然没水喝,干旱年份,家家吃救济,户户领低保。”村长刘昌元感慨良多,在政府的支持下,农美丽公司进驻该乡,流转整合了龙潭村、橄榄村和新村3个村民小组的1500亩田地,架起两级泵站,敷设了滴灌设备,搭建了塑料大棚,“原来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在家门口就可以工作,靠租地和打工的收入,村里好些人家修起了新房。”
围绕绿色产业“三化三区”建设思路,元谋县在10个乡镇建成番茄、洋葱、菜豆、香葱和葡萄等千亩以上的农业标准示范园,大力推广大棚、滴灌、工厂化育苗等高效节水农业新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物理杀虫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科技的应用使元谋农业告别了“种地靠人,吃饭靠天”的被动局面。小枣打破休眠提前发芽技术、葡萄覆膜催芽和一年两熟技术、黄瓜茄子嫁接等“新名词”不断拓展着农民群众对农业生产的理解,不仅富裕了群众的钱袋,还丰富了他们的脑袋。
见到清和村委会50多岁的肖绍坤时,他正在打电话,只听他对着电话那头一个劲喊:“让李兴赶快把大棚搭起,一次投入管15年,划算呢。”原来年初肖绍坤在自己的5亩金丝枣地里搭起了钢架大棚,裂枣、锈病、虫灾现象少了,“光泽好、口感好,提高了商品率,还比北方早两个月上市。原来每亩产值两万多元,现在超过四五万。”
肖绍坤成了“科技达人”,膜下滴灌、太阳能杀虫灯、黄板、昆虫性诱剂等科技措施让他的“达人秀”层出不穷,向他“寻医问药”的农民络绎不绝。
为打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元谋县依托20个服务站,让农科技术进村、入户、下地,使320个蔬菜新品种、13项示范项目、350多项应用成果得以应用,实验示范项目涉及11.19万亩农田。
“元谋农民对农业怀有很深的感情。他们对土地舍得投入,舍得精耕细作。”
――元谋县农业局党组书记 张雷
快 评
提升品质出品牌
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农产品也概莫能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品牌才能占领市场,只有品牌才能稳固市场。树立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远没有“起个名”那么简单。目前,元谋县拥有10余个注册商标,其中,辛彝、元绿、绿实、绿艳4件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如果说品牌是蔬菜的身份证,那么品质则是蔬菜的通行证。
据统计数据,目前我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300万亩,年产蔬菜2300万吨,外销量达到每年1200万吨,年产值超过400亿元,“云菜”已成为云南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
要叫响“云菜”这块招牌,就要走提品质亮品牌带动发展的道路。从生产环节看,意味着要以公司、协会、合作社为龙头,实现规模化生产,建立一套科学现代的生产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带动蔬菜种植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营销环节看,要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主动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变“坐门等客”为产销对接。
以品质品牌理念引领,才能全面提升我省蔬菜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使云菜在市场上获得持久的收益和高额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