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一条错误信息引发的千万财富

发布时间:2010-07-09  来源:CCTV-致富经
摘要:2010年5月23日,记者飞往西藏去采访一个在当地创造了产业奇迹的商人杨洪云。 刚到拉萨机场,杨洪云已经在人群中等着我们。 记者:杨先生是吗?您好您好,我是余茜,这是张老师。 杨洪云:张老师您好。 还没有走出机场,平时身强力壮的摄像就有了反应。 摄像:哎呀不能

 

2010年5月23日,记者飞往西藏去采访一个在当地创造了产业奇迹的商人杨洪云。

刚到拉萨机场,杨洪云已经在人群中等着我们。

记者:杨先生是吗?您好您好,我是余茜,这是张老师。

杨洪云:张老师您好。

还没有走出机场,平时身强力壮的摄像就有了反应。

摄像:哎呀不能走快了,一走快了晕。

记者:是吗?杨先生,慢慢走,跟不上你。

摄像:走快了我晕。

杨洪云:慢慢走。

其实杨洪云预料到我们会出现高原反应,已经准备了两箱抗高原反应的药,一上车就要我们赶紧喝下。

西藏海拔高,含氧量低,初上高原的人如果不加注意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八年前,杨洪云却得到了一个致富信息,并由此判断出这里充满商机。这让他苦等四年,远离家乡到西藏来创业。然而到了西藏他才发现,这里危机四伏,平原上很正常的事情,到了高原都会有致命的威胁,而更要命的是他得到的那条致富信息,竟是一个错误的信息。

那么,是一条什么致富信息让杨洪云误入西藏,在西藏,他又是如何从零开始,创造了1200万的年产值的呢?

杨洪云是四川邛崃人,在家乡养了十几年的鸡,拥有一个年产值50、60万的小养鸡场。然而随着养鸡的人越来越多,他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杨洪云:当时在内地赚一部分,但是亏一部分,这一批赚了下一批亏了。到最后,辛苦一年还是没有钱赚。

就在杨洪云四处为自己的生意找出路的时候,2002年春节,一直在拉萨做小生意的表哥回到邛崃跟大家一起吃团圆饭。表哥说起四川吃鸡真便宜,拉萨吃个鸡特别贵。这么一句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表哥再回到拉萨时,杨洪云赶紧给他打了个电话。

杨洪云:2002年4月份的时,我表哥在拉萨,当时我就问他鸡的价位。拉萨的价位是8元,我们成都的价位是5.8元。

一斤鸡就高出将近3元的利润,这是一笔好买卖。而西藏有280万人口,却没有大型的养鸡场,市场上的鸡和鸡蛋都是从内地运进来的。如果能在当地养鸡,填补这个市场空白,那么8元一斤的鸡价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从此,杨洪云便有了到西藏养鸡的念头。他四处询问,了解到林芝植被丰富,含氧量比拉萨要高的多,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人称“西藏小江南”,就决定把养鸡的地点建在林芝。

杨洪云马上跟林芝地区的农牧局联系,并且得到了一个令他兴奋的数据。

杨洪云: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说的是,林芝地区一年销售需要是70万只鸡。

就是这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背后,杨洪云看到的却是一个巨大的财富空间。

杨洪云:当时的价位70万羽就是2000多万的产值,加上蛋鸡,蛋鸡一年有个400万的产值,是2500万的产值。比我内地多了多少倍啊。

然而要办养鸡场就要将鸡苗运进西藏。鸡苗必须在出壳后36个小时之内饮水进食。从四川到林芝开车至少要三天,这样鸡苗就会死在路上。于是通航成为杨洪云到西藏创业的必要条件。没想到杨洪云这一等就是4年;让他更没想到的是,林芝年70万只的市场容量竟是一个虚假的信息。

2006年9月的一天,正在家里看电视的杨洪云突然激动起来,因为林芝要通航了!

杨洪云:林芝机场9月8号要开航,我就说我要到林芝去了,考察一下。如果说行的话,我就到林芝去发展。

杨洪云当天晚上就买了机票,9月8号就坐了通航的第一班飞机飞到林芝。一下飞机,他就直奔农贸市场,询问当地的养鸡情况,而结果让他欣喜若狂。

杨洪云:林芝当时存栏超不出3000只,整个林芝的养殖这一块。

记者:那了解到这个情况你心里高不高兴。

杨洪云:肯定高兴啊,这里就有我的空间了,就有我发展的空间了,有我来大干一番的空间了。

整个林芝地区的存栏只有3000只,而需求量有70万只,这意味着杨洪云只要养出鸡就能够大赚一笔。

杨洪云:如果是70万只满足的话,一年要赚200万。

为了把握商机,杨洪云开始争分夺秒的实现他的财富梦想。9月8号进藏,9月18号,杨洪云就在林芝机场旁边租了300亩地,9月23号,第一批3000只小鸡苗空运到了林芝,这期间,杨洪云只用了十五天的时间。而当时,农场里连根电都没有。

杨洪云风风火火的办养鸡场,当地的居民却以沉默观看着杨洪云的热情。

普穷:我觉得行不行,还不好说。

大边巴:杨总你们养一点猪啊,顺便养一点猪。这个意思是什么呢,鸡养不成的话,那这个猪可以养啊。

嘎路:规模养殖难度非常大。

本来要养鸡,农民却要劝他养猪,似乎话里还有话。这么大的一个市场,真的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吗?那个虚假的致富信息,就像设置在他事业道路上的一个泥潭,杨洪云正在不知不觉的一步步陷进去。

2006年6月23号,杨洪云将第一批小鸡苗运到了林芝,把老婆孩子留在四川,独自一人上西藏创业。然而没过几天,跟着他一起来西藏的技术员高能强就发现问题。

高能强:这个鸡就跟一般的不一样,一般的肚子捏来就是软的,这个鸡捏起来就是,说不清楚什么感觉,反正就是怪怪的。

渐渐的这种情况越来越多,3000只鸡,几乎死了一半,基本上都是大肚子,肚子里还有水。

杨洪云养鸡十几年的经验,在这里居然失效了,他从没见过这种病,为了弄清原因,杨洪云就把鸡拿来解剖。

杨洪云:正常的这个鸡,它的肚子。

记者:软的,瘪的。

杨洪云:对这个发病的,是鼓的。

记者:这个突出来,鼓得好大一个。这个鼓得不是一般的大,两个大馒头这么大。

杨洪云:我从这个位置来解剖,看得更明显。你看,黄色的。

记者:这么多水。

杨洪云:黄色的。

记者:这一肚子全是水?

记者:这个病能治好吗?

杨泽军:不能治好,没办法治。

记者:那得上就死了?

杨泽军:对,它肚子里面的水越来越多。

这样的结果让杨洪云非常诧异。他想来想去,既然死鸡肚子里面有水,那一定跟喂得水有关系。他想起到了西藏以后,自己用的是和内地不一样的高山雪水。

杨洪云:现在都是雪山上的雪水。

记者:就像那个雪山?融化留下来的雪水?

杨洪云:对对对。

杨洪云怀疑这种雪水细菌多,导致了鸡的大肚子病,便决定把水都煮开了再给小鸡喝。

杨洪云:这个也是高原的特点,烧沸了以后只有80多摄氏度。

记者:不是很烫啊。

杨洪云:对,冬天只有70多摄氏度,直接端下来手就在上面摸的。它就烧开了。

记者:那这样能起到杀菌的作用吗?

杨洪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把像这样煮过的雪水喂给鸡喝,但效果并不明显,鸡还是不停地得怪病死去,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怪病,杨洪云开始四处走访当地养鸡的老百姓,但大家的回答让他更加恐惧。

大边巴:高原有什么特点不知道,就是养不活。

唐康华:好像就是好多鸡肚子很胀,肚子里面一包水。

多吉:所以买的多,也全是死的。

普穷:之前没有成功过,前面有几个老板养过,但是都没有成功。

大边巴:真正养的话,纯藏鸡还能养一点,从内地拿过来的鸡,大规模的根本养不起来。

这个调查结果让杨洪云非常震惊。原来自己并不是慧眼独具,以前就有人到这里来规模化养鸡,就是治不了这种怪病,他们纷纷铩羽而归。当时,当地农民劝杨洪云养猪,就是因为这个,当时大家不熟,又不好明说。而那个虚假的致富信息对杨洪云来说,则是一个隐藏更深的危险。

杨洪云想养西藏当地的高原品种,又因为很稀少,连种鸡的数量都凑不够,无法规模养殖。

杨洪云:品种是比较好,但是它的量太小了,如果你要选种的话有点难。

记者:种太少。

杨洪云:对,就是那个拉萨白鸡。还有一个,这个高原,选种比较麻烦一点,技术不到位。

此时,租地,工人工资,建鸡舍,进鸡苗,杨洪云已经投入了30多万,养了一年多鸡,却一分钱没进账。回去,十几年的血汗钱全部赔了个干净;不回去,这个死亡率这么高的怪病实在是让人望而生畏。进退两难,杨洪云不禁后悔自己最初的决定。

杨洪云:还是后悔,如果还让我选择,我不会来。因为在家里面也不是说过不去,也过得去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为什么跑这么远的地方这么艰苦的地方,家里面都照顾不了,爷爷去世了都抽不出时间回家。这种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当时的心。

然而这时候放弃,不仅财富梦是水中捞月,自己还要背负巨额债务。既然回四川也是从零开始,在西藏也是从零开始,而在西藏如果解决了这个鸡病问题,杨洪云就能一招制敌,成为当地鸡业的龙头老大,回了四川,自己最多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机,两下一比较,杨洪云决定咬咬牙继续撑下去。

然而这么多人都没能解决的难题,杨洪云凭一己之力能够解决吗?即使解决了,当他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努力,和那个把他引入西藏的致富信息并不吻合的时候,他又将如何应对呢?

2007年12月,已经被怪病折磨了一年的杨洪云,终于弄明白鸡大批量死亡的原因,让他没想到的是,鸡竟然也闹高原反应。

杨洪云:高原缺氧,肺里面,肺积水,胸腔里面就全部积水了。积水了以后它就是,如果按照内地的饲养标准的话,一个礼拜就开始出现腹水,40天到60天这个阶段,鸡的腹水是特别严重的。

这个在平原根本就不会出现的问题,在这里却险些藏送了他的事业。于是杨洪云用不同的营养标准来做实验。他发现,鸡在四十天左右是最容易得怪病的,这个阶段是鸡生长最快的时候,耗氧量也最大,而在这个阶段降低营养,控制鸡的生长速度,就能降低耗氧量,避免鸡高原缺氧。

2008年1月,杨洪云用巨大代价养出的一批鸡终于能上市了,他欣喜若狂,似乎看到林芝地区70万只的年销售量,为他带来的巨大财富。然而,让杨洪云没想到的是,这年70万只的销售量竟是一个虚假的信息,他辛辛苦苦养出来的鸡卖不出去了。

杨洪云:实际销售只有十多万只。所以说,没有达到预想那么多。我每天要出800只鸡,但是经销商每天跟我定的数量都不会超出800只鸡,都是,就是500只左右。

预计70万只的市场需求,实际消耗量却只有10几万只,市场一下子缩水了60%,这意味着每天出栏的鸡几乎有一半卖不出去。当初养鸡场的规模是按70万只的规模设计的,如果只生产10万只,那就没必要到这儿来养鸡了。

杨洪云急得想热锅上的蚂蚁,整天打电话请经销商来拉鸡。

杨洪云:经销商过来看你的鸡大了,他知道你着急,就砍你的价,他就砍你的价,因为你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当时卖的5元多。

记者:那跟你在四川卖的差不多了,根本赚不了钱?

杨洪云:差不多,不能赚钱还要亏钱。

本来得到的信息是一斤鸡8快钱,结果只卖到了5快多,跟四川没什么两样,而养殖成本比四川高出好多。杨洪云焦头烂额,走投无路。2008 年3月的一天,工人们发现,杨洪云放着卖不出去的鸡,人却不见了。

原来杨洪云独自去了拉萨,一住就是半个月。而就是这半个月,让他做出一个大家都不理解的决定,也竟然让他化解危机。

杨洪云从拉萨回来,给家乡的老唐打了个电话,让他也过来养鸡,还答应把自己用惨痛代价换来的技术全部交给他。这个决定让大家瞠目结舌,这个危急时刻,老板怎么想起这么一出?

孙华:朋友再好,宁愿给朋友做衣服,也不愿意给朋友指条路啊。

而且这个老唐,来西藏之前从没养过鸡。

唐发银:确实是看他们取得了效益,鸡价好,他们喊我过来的,我就过来了。我们都是朋友。

记者:原来在四川养什么?

唐发银:养猪。

记者:养猪啊?

唐发银:对对。

这一边,自己的鸡场鸡卖不出去,鸡就这么赔本的喂着,那一边,杨洪云手把手的教老唐这个门外汉养鸡。工人们实在是搞不懂杨洪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在拉萨的半个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变得如此不正常?

骆萍:你为什么,你那样,我们都好不容易才发展起来的,你还要去带他。

孙华: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要双手送给别人,觉得老板是有一点哪里出问题了一样。

然而杨洪云一意孤行。三个月后,唐发银的养鸡场就成功出栏了2万只鸡。而此时,工人们突然发现,生意居然好了起来,有好些拉萨经销商到场里来拉鸡,价钱出的也不错。杨洪云这才道出这个办法和自己开辟新市场的计划有关。

杨洪云:重新开辟的市场比如说拉萨市场,你也维护不了,谁来给你拉啊。

你卖不掉的时候叫人来给你拉,卖的掉的时候,人家过来拉你就一只也没有。

原来,杨洪云上拉萨找经销商去了。他没想到,拉萨市场对鸡的需求量很大,而他自己的养鸡场满足不了这个市场。因此要长期稳定的供应市场,就要有稳定的存栏量,随时都能让经销商拉到鸡。于是,杨洪云就想再找个人一起来养鸡,形成一个产业链,这样他就能稳定市场,并且占有市场。

唐发银:他们的鸡卖完了不够就给我们打电话,比如我们鸡卖完了,也给他们打个电话。加起来两边规模都比较大,鸡就是说,都够卖,随时都有鸡存栏。

记者:那就是当地有你们两家基本就够了?

唐发银:就够了,基本上就够了。

有了稳定的货源,经销商都到杨洪云这里来拉鸡,渐渐的,杨洪云在当地出了名。

经销商王亚林:姓杨的,杨老板,杨总。

经销商何克红:他好啊,哈哈哈。

经销商王亚林:都卖他的鸡,怎么不好卖,还是可以。

记者:你这里都卖他的鸡?

经销商:我这里都是。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农牧局副局长张良松:原来这里的鸡基本上从内地调入,前几年我们引进了这个养鸡场,在他的供应下可以达到自给自足了。

如今,杨洪云的养鸡场年出栏35万只鸡,鸡蛋50万吨,年产值1200万。同时他的鸡和鸡蛋还卖到了拉萨、那曲、山南甚至西藏最偏远的阿里地区,将市场做到了整个西藏。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