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千年渔村:不打渔也能致富

发布时间:2009-03-3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摘要: 如今,到俊巴渔村旅游的人每年就有1000多人。每个超过30人的旅游团队,每天就要在俊巴渔村消费近万元;对于零散客,每人每天消费115 元,吃在群众家里,住在群众家里。在记者采访时,就有一个60多人的旅游团队来到俊巴渔村,每人每天就消费90元,还不包括雅鲁藏布江漂
        在雅鲁藏布江畔,有一个人们熟知的具有千年捕鱼历史的渔村——曲水县曲水镇俊巴渔村。年近古稀的老渔民格桑次仁说,因为全村三面环山,一面临近雅鲁藏布江,耕地少,人口多,这里的群众只好靠打渔维持生计。在旧社会,他们要交差缴税,仅交差就有5大类,村里的群众祖祖辈辈艰难度日,生活条件差。


  “那时候打鱼的人,生活居无定所,而且风险大,危险多。与我同年的不少人因为打渔求生计葬身鱼腹!”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格桑次仁老人眼中充盈着泪水。

  初夏时节,雅鲁藏布江畔翠柳轻拂水面、绿油油的冬青稞铺满两岸。记者在俊巴渔村看到,村民们有的在楼下宽敞的院子里忙忙碌碌地生产手工艺品,有的热情招待着外来旅游的客人,有的正忙着挖鱼塘……陪同记者采访的村党支部书记洛桑达娃自豪地说,如今的俊巴村民不打渔也能致富了。“俊巴”,藏语意思是“打渔的地方”。可见这个地方打渔历史的久远。5年前,俊巴渔村里的所有壮劳力几乎全部靠打渔为业,每年的渔业收入超过30万元,全村的牛皮船就有近百张,从业人员超过150人。然而,在雅鲁藏布江打渔,季节性强,而且过度捕捞,可能破坏雅鲁藏布江水系的生态平衡。

  如何引导渔民们转变传统观念、拓展增收路子,成了近年来俊巴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心头沉甸甸的重负——

  随着近年西藏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纪念品市场供不应求。村党支部决定通过家庭式手工作业,引导群众用牛皮制作筛子、盒子、茶叶袋、糌粑袋、钱包、手机套、手提挎包、小牛皮船等手工艺品。目前,俊巴村手工业品的种类已达30余种,从业人员超过60人。村党支部积极与市场对接,与西藏卓别林公司达成协议,通过农户生产、公司负责销售的形式,产品打入了区内外市场。目前,俊巴村的手工艺品大部分销往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市场,部分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外市场。

  “我家6口人做工艺品,年收入13万元,家里什么都有了,还有一定数额的存款呢!”村里做手工业品时间最长、手艺最好的次仁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如今的俊巴村,仅靠手工艺品一项,年收入就超过70万元。

  渔民不打鱼,许多牛皮船不就意味着“下岗”了吗?其实不然,俊巴村党支部积极把昔日的渔民们组织起来,编排了别具特色的牛皮船舞,吸引游客到村里旅游,增收致富。如今到俊巴的游客不仅能在雅江上坐坐牛皮船,看看牛皮船舞,听听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唱《牛皮船歌》,而且还能吃村里用10余种方法制作的、别具风味的雅江鱼宴。

  如今,到俊巴渔村旅游的人每年就有1000多人。每个超过30人的旅游团队,每天就要在俊巴渔村消费近万元;对于零散客,每人每天消费115 元,吃在群众家里,住在群众家里。在记者采访时,就有一个60多人的旅游团队来到俊巴渔村,每人每天就消费90元,还不包括雅鲁藏布江漂流的费用呢。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带来人流、物流的同时,也带动了俊巴村运输业、养殖业的发展。

  村民茶色、格桑达瓦每天从村里往318国道线上运送游客、食物等,有时每人每天纯收入500多元,平均每人每月纯收入上万元。

  俊巴渔村的许多群众家里购买了车辆,仅有82户人家的村子,就拥有13辆长安面包车,两台夏利轿车。

  俊巴渔村的村民达瓦等人还自建了两个鱼塘,每个鱼塘年产鱼1万多公斤,主要在每年藏历新年期间供应拉萨市场。

  ……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种上了“摇钱树”、不再靠打鱼为生的俊巴村渔民如今已奔上致富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全村100%的人家盖上新房,70%的人家拥有固定电话,拥有手机的群众就有100多人;家家户户有彩色电视机,30多户人家有“美菱”等品牌的冰箱,100%的人家参加了农牧区合作医疗,农牧民年人均现金收入超过3000元,全村群众昂首阔步踏上康庄大道。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