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是第十师一八一团四队一位普通的职工。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激励下,他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怕输的干劲,在发展养殖规模化、带领群众致富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一名贫困户发展成为了今日远近闻名的“养殖明星”。
目标明确,艰难创业
王小林, 出生于1971年9月。1987年初中毕业,同年在青年四连参加工作, 1989年,调到牧场机耕队工作,机耕队解散后,1991年调到牧场四队工作。承包了40余亩耕地,种植油葵、玉米等农作物。为了省钱,他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三四年过去了,薄瘠的土地逐渐得到了改善,每年收入虽然不怎么理想,利用闲暇时间往乌鲁木齐地区贩运羊只,但日子还算过得去。几年来,勤劳不致富的结果一直困扰着他。在长期贩运羊只时他发现搞牛羊育肥利润大的商机。随即他有一个的想法:在牧场,为什么自己不发展养殖业呢!牧场先前就是牛羊养殖基地,草场大、饲草丰富,这不正是发展养殖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吗?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不已。说干就干,他就赶往周边地区打探市场行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他发现羊市场价格稳定,经济效益好,周期短,收益也快,于是他决定养羊。1994年秋天,他从朋友那里借了一些钱,买了40只羊。这一年,也是他和媳妇最辛苦的一年。每天都要放养割草,羊产羔时,由于没有经验,加上不懂技术,受了一些损失。为了减少损失,产羔的预产期快到时,他和媳妇昼夜轮流值班,保证了羔羊的成活率。通过一年的精心喂养发展到60多只。1995年,他卖掉了一些老弱病残的养只,又购买了20多只母羊。短短3年的时间,羊群发展到150多只,还清了连队和朋友的欠款。1998年,他开始从市场买了50多只羔羊进行育肥,不懂养殖技术的他,育了两个多月,发现不但没有育肥,有的还越来越瘦小了。他赶紧跑到团兽医站去寻求帮助,经兽医诊断,是他买回来的羔羊没有投服驱虫药,而且饲草精料的搭配也不合理,羔羊严重的营养不良,怎么能长肉呢!他向团兽医站的技术人员请教,并买了《牛羊科学饲养及疫病防治》等书籍。通过从技术人员和书本那里获得的知识,他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养殖技术,对饲草实行长草短喂,短草槽喂,进行科学配方。通过几年的喂养,他选择了走养殖优良品种这条路,获得了最佳的经济效益。2000年之后,他每年从市场、农户家中收购200只左右架子羊,进行短期育肥,这样持续几年,完成了他原始资金积累,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育肥羊经验。
致富有道,扩大规模
王小林的致富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和挫折。2002年冬天,他圈养的70多只母羊接二连三产下死胎,有的羔羊刚产下不久就死了。经仔细观察他才发现,一开始修建的简易圈舍不能遮风避雪,保暖性太差,羊舍因天气太冷,水槽结冰,怀胎母羊是喝了结冰的水才导致流产的。母羊在雪地里产下的羔,有一部分也被冻死了。为了挽回损失,他用塑料薄膜把羊舍盖起来,在里面架起火炉,为待产母羊取暖,并且每天晚上都睡在羊舍,一旦有母羊产羔他就整晚的守护在母羊身边。这一住就是2个多月,羔羊保住了大多半,但王小林却清瘦了许多。2003年开春王小林决定修建暖棚羊舍,他深刻认识到养殖不能盲目的扩大规模,一定要走标准化养殖的路子,先搞好基础设施再扩大养殖规模。当年王小林自筹资金10余万元,修建单列式暖棚羊舍4间800多平方米,每年从农户收购育架子羊500余只,年纯收入20万余元。在养殖过程中,他和爱人根据羊只的生活习性,自配饲料,精心喂养,并定期给羊只进行防疫,饲养的羊个个膘肥体壮,最大的超过40公斤。由于他饲养的羊只体形大,抗病力强,适应性好,吸引了周边地区众多养殖户前来参观学习,上门购买种羊的络绎不绝。为连队养殖户免费赠送养羊技术资料,多次上门为养殖户进行指导服务。随着羊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先后购置了颗粒饲料机、粉碎机、铡草机、饲草粉粹等设备,种植了200多亩苜蓿草,初步形成了饲养、育肥、饲料加工、绒毛回收、贩运销售于一体的集团模式。就连羊粪也能卖钱,一年可收入近万元。2008年他再次扩大规模,又投资30余万元,按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在原有的圈舍基础上进行扩建,建成生活用房等设施200余平方米,高标准羊舍6间1200平方米,配套运动场2000平方米,并修建420立方米青贮池一座,300平方米的储草棚一栋。自购了预混料设备,多功能草粉机,中型铲车一辆,运输车大小各一辆等。自2008年至2014年,每年销售饲养育肥羊都在2000余只,年纯利润达50多万元。不满足与现状的他还在团部育肥牛200余头。生活富足的他,目前,在北屯市区购置2套房产,购置高档小轿车一辆。
心怀感恩,扶贫帮困
致富不忘乡亲,他时刻关心着周围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近年来,部分居民因没有生产资料生活困难,鉴于此他雇用4人长期从事羊只喂养管理,解决了他们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困难。每年冬天,他还让周围居民到他的羊舍打工贴补家用。丁阿新体弱多病,妻子贾凤英患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布氏杆菌等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儿子丁毅患肾病综合症长期服药治疗,家庭困难,王小林主动挂钩作为帮扶对象,帮其脱贫。马成彪前些年也是单位困难户,他主动挂钩帮扶,考虑到其家庭资金紧缺,对他家的扶持比别人更优惠,想养羊,有钱了再给,没有钱先拉羊,啥时候赚了啥时还。几年来,他仅优惠和赊欠种羊一项,就少收了1万多元。种地缺资金,他就一次性垫付资金数万元,帮助马成彪渡过难关,现在的马成彪已经是年收入收入10余万元的富裕家庭。2014年秋季,因畜牧业下滑,牧产品掉价,无外地客商来收购羊只,王小林积极与外地客商联系,主动和外商签订1000只羊肉分割包装订单,他首先考虑是本连队职工,以高于市场价格来收购困难职工的羊只,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困难。在连队或团场发起的各项公益活动中总有他的身影,单位每年都发起为贫困户捐款活动,他每次都捐出几百元几千元不等。
互帮互助,共同致富
事业上成功了,王小林说:“托党的富民政策之福,我在致富路上先行了一步,但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算富。” 牧场四队是传统牧业养殖区,由于畜牧业下滑,大部分土地资源被开发为耕地,其土质沙化,水资源缺乏,这里的农民们以种植业为主。因受农业基础条件、农产品市场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靠单一的种植业,致富的步伐迈得太慢。长期以来,连队居民忙着种地,起早贪黑,辛辛苦苦,但年复一年,手里仍不见存几个钱。王小林发了“羊财”后,主动现身说法,经常给周围的农民一笔一笔地算“羊帐”,给一些新养羊户介绍“羊经”,鼓励他们走上养羊这条致富路。于是,他开始挨家挨户地做群众工作,可乡亲们穷怕了,有的想干不敢干,怕赔钱;有的想干干不了,手里没钱;有的自认穷命干脆就不干。王小林没有气馁,他继续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同时他还选择几户有代表性的家庭重点扶持,既帮钱,又帮物,还传授养殖新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羊群一天天的壮大,乡亲们的信心也一天天增强。但由于规模的不断扩大,羊舍狭小简陋成为制约养羊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王小林和乡亲们因此陷入困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6年,一八一团在兵团党委南果北畜的大政策背景下,出台了鼓励职工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系列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职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团场将养殖暖棚建设纳入补助项目予以扶持,为这一头疼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半年时间,连队就建起标准化养羊暖棚19栋、2700余平方米,入栏羊只1000多只,一股养羊的热潮在牧场四队涌动起来,当年全队户均养羊收入1万多元,群众初步尝到了养羊的甜头。通过“传、帮、带”,周边养羊的农户越来越多:100只以上生产母羊19户,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200只以上生产母羊7户,年收入10万元左右。从事育肥牛羊3户,年收入30万元以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王小林正以“领头羊”的姿态,带领更多的农牧民兄弟念着“羊经”,走在发“羊财”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