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蘑菇的农民“科学家”侯绪营
在14℃~16℃的“家”里,白色的真姬菇露出了菇蕾,它们抱成团,将头伸出菌袋,“打量”着这个只有一丝冷光源的家园。
这里是“真姬菇”的家园,它们从一个细微的菌丝,到成长为市场上可口的食用菌,整个过程花费五个多月,全程由专业“保姆”依照一套苛刻的标准,进行照料。
而这个保姆则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农民,一个拥有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新型专利发明的农民。在蘑菇种植这个行当里,他已经沉迷了20年。
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有一排红顶的房子,门口的红色瓷砖上刻着“乌鲁木齐食用菌研究所”,这里就是侯绪营的家。
一米七的个头,身体瘦弱却显得精干,红润的脸上添了多处深深的皱纹,再配上有些宽大的白大褂,让侯绪营看起来有点单薄,经常和他打交道的朋友都开玩笑说,侯绪营身上有股“霉味”。
侯绪营的这个研究所,占地四十多亩,被划分为研究办公、菌袋生产、食用菌生长等区域。
20年前从山东大学学习食用菌研究技术回疆后,侯绪营自此就与食用菌结缘了,他也没想到,20年后他会有如今的“排场”。
侯绪营在大学里接触了千百种形态各异、颜色各异的食用菌,并深深迷恋上了它,并萌生了钻研食用菌的梦想。
而当时的新疆和乌鲁木齐,食用菌的种植还处于萌芽期,食用菌产业更是微乎其微。
回到乌鲁木齐后,侯绪营先是在三坪农场附近的一个酒厂工作,但是却和生产酒没关系。
侯绪营回忆说,当时由于酒厂效益不好,当时的厂长知道他对食用菌熟悉,便让他用酒糟来种蘑菇。
正是这个机会,让侯绪营积累了最初的技术,也奠定了他对食用菌新疆市场前景的信心,所以他1998年“下海”,创立了这家食用菌研究所。
在很多种蘑菇的农户看来,侯绪营是一个“科学家”。
侯绪营的户口一直还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于科学家的称呼,他觉得“有点夸张了”。
但“科学家”这个称呼却也不无道理。
15年以前新疆农户仅仅知道平菇,新疆市场蘑菇品种比较单一。而现在通过他的研发,新疆野生阿魏菇资源,得到了产业化推进。
侯绪营经多次试验后,研究出阿魏菇胶囊,经乌鲁木齐县南郊食用菌研究所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兴奋剂及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等部门后,获得通过。
“96粒胶囊需要32公斤阿魏菇做原料,这些蘑菇如果卖最多值600多元,但做成胶囊就翻了三倍多。”侯绪营说。
为了保证原料供给,侯绪营提供菌种,带动板房沟乡、安宁渠镇农民种植阿魏菇,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袋。
现在侯绪营正在推广试种成功的真姬菇,并计划在南郊地区大面积推广。据了解,真姬菇产自日本,是一种富含营养价值的蘑菇,对生长条件要求苛刻。
要种植真姬菇,首先要将玉米粉、麸皮等材料搅拌发酵后制成菌袋,经高温低压灭菌插入菌棒,随后送入发菌车间。
菌袋一般在发菌车间培育3个月左右,菌丝培养成熟,即可转入出菇室长成成品菇。
记者在出菇室里看到,一排排已培育成功的菌袋被整齐摆在菇架上,上面已长满了一个个如指头般粗的蘑菇,工作人员掰开一个成熟的蘑菇,里面肉质细腻、手感嫩滑。
由于这种蘑菇的菌株肥大,如果连菌袋一起买回去,放在10℃左右的环境(冰箱中就行)里就可以继续生长一周左右。
侯绪营喜欢研究食用菌,更渴望将新的技术引进到食用菌种植环节当中,为了研究“液体菌种”,他整整花费了11年。
液体菌种是采用生物培养(发酵)设备,通过液体深层培养(发酵)的方式生产食用菌菌球,作为食用菌栽培的种子。
侯绪营说,液体菌种的种植技术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中国该技术还处于一个试验阶段。
当初研究这种种植方式,最大的难点就是缺少资料,没有相关的产业化技术材料,而且中国对于这种技术的自主研发基本上是空白的,多半引进的是日本、韩国技术。
利用11年时间,侯绪营走访了很多食用菌种植的先进地区,除了考察食用菌种植技术,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液体菌种技术的学习上。
摸索、实验,侯绪营在试验室里面一待就是好几天,失败了又从头开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掌握了液体菌种的培养技术。
记者从市农牧区(兽医局)了解到,目前首府食用菌种植面积5114亩,年产1.38万吨,食用菌的种植,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