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英是四川人,初中毕业到新疆谋生,在新疆兵团第七师一二六团成了家。小时候因误用抗生素,她的右腿落下残疾。刚来新疆的日子有点苦,靠着老乡的扶持,她掌握了种蘑菇的技术,一家人的生计就靠种蘑菇、卖蘑菇维持着。
有一年,张华英回成都探亲,见家乡有人种灵芝,灵芝在市场上十分紧俏,种灵芝比种蘑菇经济效益高。这让张华英动了心,为什么不在新疆种灵芝呢?
回到团场,张华英就开始研究在新疆种灵芝。新疆气候比成都干燥、寒冷,而且种灵芝比种蘑菇的技术要求更高,为了种好灵芝,她用右胳膊夹着拐杖,一点一点地走了两公里的路,到团部的书店去买灵芝种植的书,回到家一遍又一遍地读。
张华英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有些字不认识,她就查字典;有的化学符号看不懂,她就向上中学的孩子请教。后来,她知道了什么是PH值,还学会了使用化学试剂。就这样,她读完了十几本种植灵芝的书,还把书上重要的地方都记在了本子上。
之后,张华英开始在报刊上寻找全国各地种植灵芝的资料。按照种灵芝的技术要求,她花几千元钱从上海买来化学试剂,又给东北和南方的几家种植灵芝的农场写信,请他们寄菌种和试管试剂。培养菌种需要无菌操作室,她没有条件建,就在简陋的棚子里请人做了一个无菌操作箱。
那些化学试剂毒性很大,炎热的夏天里,张华英仍然忍着难闻的气味,一遍又一遍对照书本反复做试验。有一天,她终于发现试管里长出了几棵灵芝菌丝,那细细的像银针一样的菌丝,她兴奋地喊叫起来――那种幸福的感觉,就像自己终于生出了期盼已久的孩子,做了母亲一样。
她把灵芝接种到营养袋料里,天天看,夜夜盼,期待着能长出一棵仙草来。
灵芝菌丝就好比种子,营养袋料就好比土壤,菌丝要在25℃至30℃的环境才能长出灵芝。一二六团地处天山脚下的准噶尔盆地,气候干燥,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根据这样的气候条件,张华英把选育出的菌丝放入用棉籽壳、棉绒为主要原料的营养袋料里栽培。
一个雨后阳光灿烂的早晨,张华英起床后又像往常一样到棚子里观察营养袋料里的灵芝菌丝的长势。只见一棵棵黄灿灿的灵芝在袋料里萌芽,长出了华盖的形状。试种灵芝,张华英终于成功了。
周围的职工闻听灵芝试种成功的消息,都赶到张华英的食用菌棚里先睹为快。一二六团民政科的同志帮她把灵芝送到奎屯药检局检测,灵芝药用含量达到0.52%,而国家标准是0.5%。张华英种出来的灵芝,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灵芝试种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把灵芝推向市场,使之产生经济效益,成了张华英面对的又一个难题。
为了推销灵芝,张华英坐车赶了100多公里路来到奎屯市。她没有钱租不起店面,就把灵芝放在轮椅上,推着轮椅边走边卖。但一天下来,她卖灵芝的钱只够自己的生活费用。家里人劝她放弃,但张华英非常执著,她不相信这么好的灵芝没人要,一定要打开灵芝销路。
慢慢地,人们开始相信张华英,有不少人开始买她的灵芝,她的收入也有了明显增加。张华英便在街边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小店卖灵芝。一二六团残联负责人付品红得知张华英销售灵芝的消息后,帮助她设计了包装盒;奎屯市工商局的干部帮助她申请了注册商标;一二六团民政科、计生办和社区党支部的干部更是帮助张华英的灵芝在一二六团、奎屯市、乌苏市、独山子等地打开了销路。现在,已有两家保健品商店固定销售她的产品,广州和上海的几位老板也打来电话求购她的灵芝。
销路打开后,张华英决定扩大种植面积,尝试在大棚里种植灵芝。如果按一个大棚种1万袋计算,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据农业科技专家介绍,按干灵芝市场销售价每公斤300元计算,一座大棚一年可有15万元的经济效益。在大棚里种灵芝,无疑开创了一条灵芝培育开发的新路子。
这几年靠种灵芝,张华英家的生活过出了甜滋味,但她没有满足,她说,她最大的愿望是带领更多的人一起种灵芝,一起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