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冯黎峰从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中文系毕业,考上了山西洪洞县明姜镇东太吉村的大学生村官。
进入岗位后,他开始调查研究项目。挨家挨户走访下来,他确定养殖肉牛。
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仅协调规划出了3.5亩土地用来盖牛舍,而且农村信用社也放贷9万元,他和两名大学生村官又合伙凑了7万元,项目就此蹒跚起步。
2009年10月,牛舍盖了起来,他陆续从山东和省内购买了11头西门达尔牛和12头夏洛莱牛。2010年3月,肉牛正式进入育肥。
本以为一切步入正轨。可不到半年,肉牛不仅染上了腐蹄病,伏地不起,还存在营养不良,体重增长缓慢。冯黎峰一面阅读养殖书籍,一面请教当地的养殖企业,他重新当起学生。
腐蹄病是因为牛舍潮湿和草料中钙、磷不平衡。随即,他对牛舍进行了通风采光处理,定时处理牛粪。
那段日子收获不少,摸索出了一些养殖土办法。一年下来,冯黎峰试验出了日增重2-3斤的饲养技术。
2011年,肉牛出栏16头,冯黎峰以高出市场价0.7元的价格全部卖掉,一头肉牛盈利2000元。
当年育肥当年见效,冯黎峰的小规模精细化管理思路是对的。村民们对他投出了信任的目光,不少人纷纷来取经。“要用30头牛挣40头牛的钱。”对于投资养殖户,他建议说,“投资成本决定了规模,做精做小适合每家每户。”
2011年,为了示范带动更多养殖户致富,他成立了恒坤养牛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58户,合作社社员年均收入2.6万元。
“第一年,虽然肉牛单价高出市场均价,但总的说还是亏本的,卖的钱不够买牛的钱,这直接导致了来年购买架子牛和饲料的资金缺口。”
像其他创业者一样,有了经验和信心,但缺资金成了冯黎峰眼前的难题。
为了保证正常的肉牛育肥,他开始向肉牛和饲料供应商赊账。虽是无奈之举,但这样做让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饲料从少到多,时间从一个月到半年再到一年一结算,冯黎峰用赊账建立了信誉,而信誉也使他盘活了资金,让有限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用。
随之而来的是,合作社的肉牛从30头发展到近100头,产值突破100万元,年均盈利30多万元。
从0到1,东太吉村有了一项稳定的养殖产业,冯黎峰也在创业磨砺中找寻到了一个经营支点。
“有了产品,怎么能更有效地卖出去呢?”2014年,他创办了蚕宝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地域特色农产品、创立本土品牌。旗下的锦北农业开发公司采取订单农业模式,经营鲜蔬肉蛋等农产品。枕赋枕业公司结合保健理念和当地的枕头文化,打造出文化保健枕头。
2015年,公司创收110万元。不仅与周边的农户和合作社签订供需合同,还带动一批农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