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优质无公害葡萄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其上乘的质量、浓郁的口味、丰富的营养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葡萄是马陆镇农业的特色产品,葡萄种植涉及千家万户,种植规模居全市之首。
马陆镇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葡萄之乡”。发展越来越兴旺的马陆葡萄,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与果农发家致富的源泉,一批林果带头人更是值得人们尊敬,他们的感人事迹值得传扬。
创新是马陆葡萄领先的奥秘
眼下正是沪郊葡萄上市的季节,马陆葡萄是沪郊葡萄之王,人称老单的上海市葡萄研究所所长单传伦更是马陆葡萄的形象代言人。
老单是山东汉子,属猴的他今年70岁了,仍然不辞辛劳经常钻葡萄架指导果农。7月5日,马陆葡萄节开幕现场,长三角葡萄早熟品种展示研讨会同时举行。当天,来自江、浙、沪、皖的早熟葡萄品种70余个登场,其中老单任所长的上海市葡萄研究所有36个品种上台。老单雄心勃勃,到2016年,他准备把南方乃至全国的葡萄请过来,让葡萄一展身姿,让市民一饱口欲。
“照规矩”做人是一贯风格
记者问老单,你的葡萄有多少亩,产量又是多少?老单回答,种到现在,一直是600亩,产量理论上是60万斤。实际上是40到45万斤左右。其中有52亩是科研田,还有像黄玫瑰有20%要扔掉,从产品到形成商品,亩产千斤,每亩产值也在25000元左右。
产量基本是稳定的。可是,马陆葡萄园里的职工包括管理人员队伍却流动频繁。现在,上海种葡萄的地方多起来了,从马陆葡萄主题公园流出去的人才也多。
老单有点自豪的说,凡是到我这里来的,我要求他们“三会”。第一是会做,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第一年必须和农民一起做。活不会干,就想搞科研,谈都不要谈。第二是会讲,子丑寅卯,你要说个道道来。其次是会写。我培养“三会”人才,至少是对社会有用的人。种植也分三个阶段。一是学技术,什么品种、什么病,你要懂。二是学做人,技术再好,做人不行,那也是没用的。三是学创新,人到了一定境界,就不是教科书的问题了,要超越,要创新。
老单说:“种葡萄,要当作一种事业来做。葡萄在采收前,规定半个月不能打药水。你打了,没人看见,吃了也不会死人。这就要靠自觉,靠做人。再比如,你为了钱,种的葡萄一定要比别人大,用上膨大磷,就是缺了德。”马陆主题公园内的葡萄都是有机的,老单说他们严格按国家规定去做,园内河流多,有人建议养鱼,老单却认为会破坏水质,不养。在农业部下属的中绿华夏认证机构认证下,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内的葡萄被认证为有机果品。
产量不是目的 质量才是目标
老单种过苹果种过梨,要说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老单回答:1992年成立马陆葡萄研究所。当时,嘉定嘉西和唐行地区的葡萄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老单由此想到了依靠科技的路子。被人不看好的研究所最后升格为上海市马陆葡萄研究所。老单认为这是自己人生最得意的一笔。
推广科技,在上一个世纪90年代初的嘉定农村是新鲜事。老单自掏腰包还拿了女儿的钱,一共13.5万元买了100万只套袋给农民,0.13元一只套袋对于农民来说,有点贵,他们不接受,最后降价一半还是没人要,结果送出去竟然也有人不要的。好,葡萄熟了,见分晓了,套袋的葡萄长得好,一亩净赚一万元,不套袋的亏大了,这下好了,农民争着要套袋了。在葡萄饱和的态势下,他想到了科技,对葡萄实行“计划生育”,一举破解了“大年反而亏钱、小年却倒赚钱”的怪圈。他还在那时定了葡萄的地方标准。产量除了“巨峰”定在1200斤,其他大多是千斤,还有的好品种甚至在500、600斤。他说,想要好吃还要高产,这样的品种几乎没有。那么,还是老老实实按照规定做。
成功打造马陆葡萄文化 上海现在葡萄有四处开花的趋势,好葡萄也不少,会不会对马陆葡萄构成影响?
老单坦然一笑:“要说一点影响也没有,这也不可能,但是可以说,没什么大的影响,每一样好东西都有自己的粉丝,至于跑掉一些人也正常,就像又有新人进来一样。”老单说,马陆葡萄最成功的是它打造出一种葡萄文化。要吃葡萄从网上买都可以,但是能把消费者引进来到马陆葡萄公园坐下来,从旅游变成休闲,这些人和马陆葡萄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非关消费,而是精神层面上的,这就很不容易了。这也是马陆葡萄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