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岛的食用菌,当数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这个被称为“食用菌之乡”的小镇,有60多个村5000余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年产各类菌菇3万多吨,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
“1亩食用菌能脱贫,3亩食用菌能致富,10亩食用菌盖起小洋楼。”从西海岸新区大村镇农民为种植食用菌编的顺口溜中,不难看出大村农民种植食用菌 的热情。“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销售,这一亩地能收1000斤木耳,纯收入11000多元。”在河北村的一片树林里,正在林下忙着往棚里运菌棒 的村民老王,喜滋滋地算起了经济账。
据介绍,2006年之前,河北村的黑木耳种植还是寥寥无几,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卖苞米、花生、苹果,一亩地纯收入最多1000元。经过考察后村委带 头种植起黑木耳,2007年当年,河北村种植的10亩黑木耳获得了大丰收,菌叶又厚又黑,每亩纯收入1万余元。带头示范做得好,村民心里有了底。2007 年之后,村民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除年轻人、中年人外出打工外,剩余的家庭劳动力大部分都从事或经营黑木耳,尤其是55岁到70岁的老人,大部分都种植 黑木耳。在短短8年时间里,河北村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黑木耳之乡。
近日,记者来到大村镇绿色家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场各个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疏蕾、采摘、下架等工作,一簇簇杏鲍菇整齐地分列两边,每只都有 20多厘米长,直径达4厘米以上,十多米高的厂房内,密密麻麻的杏鲍菇就像两列等待检阅的队伍,场面非常壮观。技术员张燕一边观察杏鲍菇的生长情况,一边 做着记录。“这批菇再有一两天就可以采摘了,别看这些大块头长相朴实,其实很挑剔,它们的整个生长过程,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张燕告诉记者。
这家公司位于大村镇驻地,总投资1.5亿元,目前以养殖和销售杏鲍菇为主。公司总经理宋江富告诉记者:“现在杏鲍菇供不应求,厂房内的成品杏鲍菇大 都销往河南、北京等地。我们实行的是工厂化养殖,靠控温设置控制养殖区的温度,因此杏鲍菇的产量不受季节影响,每天的出菇量都在15吨左右,年销售额可达 2亿元。”杏鲍菇的生长期大约需要两个月,新鲜的杏鲍菇清晨采摘经过简单包装后,被快速运到城阳、西海岸新区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然后迅速销售到岛城各 地,当天中午就能端上市民餐桌。
宋江富介绍,目前公司引入了绿色循环发展的理念,利用菌包原料废弃物发展肉牛养殖业,再利用废弃菌包和动物排泄物发酵,生产有机肥进行还田,实现绿色循环发展,从而解决大量菌包无法循环利用的难题,实现农业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同样位于大村镇的汉森菌业则以养殖香菇为主。在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这里的大棚一个连着一个,一眼望不到边,在大棚里面,茁壮生长的香菇上顶着露水, 显得娇小可人。十余名工人顺着两边的地垄,边走边看,发现已经长成的香菇就采摘下来。“现在气温偏低,香菇生长缓慢,产量有所下降,每天只能收获万斤左 右。”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的九、十月份是香菇的生产旺季,每天的出货量超过两万斤。
走出菌棚,只见笔直的速生杨树与黑色的食用菌大棚相互映衬。工作人员介绍说:“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食用菌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遮 阴,食用菌喜阴;食用菌的水分可滋养树根,菌渣是树木的好肥料。树林为香菇起到‘保护伞’的作用,香菇反过来也‘回报’树林,真正是‘菇仗树荫,树借菇 力’。”
据介绍,大村镇出产的香菇、金针菇、木耳等食用菌已源源不断进入青岛各大农贸市场,仅香菇的供应量就占据青岛市场份额的八成以上。大村食用菌远近闻 名,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大村镇党委书记殷宝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村镇以建设“菇香小镇、景秀大村”为总体目标,逐步建立起“菌药茶花果”五大 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主打食用菌产业发展“名片”,形成了集菌菇种植、产品加工、科技研发、产品推广、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大村镇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称号,“大村香菇”、“大村黑木耳”已经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下一步,我们将建设覆盖面更广、技术含量更高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西海岸食用菌专业交易批发市场,推进食用菌产业高效集聚、高质发展。”殷宝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