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单纯为养蚕而种植桑树,到如今的桑叶茶、桑葚酒等深加工的一条龙产业链,临港区汪疃镇的果农们在年复一年的忙碌中收获着快乐。
在春寒料峭中,记者探访了这些靠桑葚致富的果农们。
桑树“拉”起了一个产业链
“现在家家户户忙着修枝,种了这么多年桑树都知道‘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了,要不一年的辛苦就都白费了。”3月13日,记者来到临港区汪疃镇许家屯村的安丰桑枣(桑葚)专业合作社桑园中,负责人于为逢正在为几株还未修剪的桑树修枝。
一把剪刀、一块头巾,站在记者面前的于为逢就是使用如此简单的“装备”在重复进行着这项作业,逐棵逐棵树地看,一根枝一根枝地剪。“就怕看得不仔细,留了不该留下的。这些树就是咱们的宝贝,忙点累点也都心甘情愿。”于为逢笑着说。记者看到,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不一会儿,于为逢的脸颊便渗出汗珠。这天,天公不作美,春天的大风裹挟着泥沙朝她吹来,于为逢一抹汗,脸上便出现道道灰痕。
“别小看了修枝,它可是很有讲究的,要把树上的枯枝、病虫害枝和细弱枝给修剪好,这样不仅有利于树形整齐,还能使养分集中,增加新梢芽、提高发芽率,从而增加产量。”于为逢说。
春天是桑园管理的关键期,直接关系到全年的产出率。每年这个时候,于为逢他们都要靠人力来完成这样一项略显枯燥的任务,辛苦可想而知。对此,于为逢却不以为然,在她看来,农民忙就要忙得有奔头,更何况是带给他们无限美好的桑葚。
农民出身的于为逢,没有跟其他农民一样种植粮食,而是选择了包括桑树、杨树在内的大量经济苗木。“以前单纯就是供应桑蚕食用的桑叶,挣不了多少钱,从不知道桑树还这么大用途,简直浑身是宝呀!”于为逢笑着说。
一个偶然机会,她了解到桑葚的效益很好,就萌发了延长产业链的念头。2011年,她组织当地的桑葚种植户、承包桑园户以及相关的科研、管理人员参与成立了胶东地区首家桑葚专业合作社——安丰桑枣(桑葚)专业合作社。去年6月底,他们栽植的桑树开始挂果。
“若是只走销售这条路的话,额外的成本还是很大的。”于为逢告诉记者,自己一开始就考虑到人工、运输的费用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伴随着生态采摘休闲旅游方式的兴起,于为逢敏锐地嗅到其中蕴含的无限商机。
“城里人特别喜欢亲近自然、体验绿色生活。草莓、樱桃都能开展采摘游,咱家的桑葚为啥不能?”于为逢告诉记者,自家桑园位于省道北面,离城区很近,交通十分便利。“从去年6月下旬到7月下旬的一个月时间里,园内的桑葚采摘异常火爆。进园采摘一斤30元,既省去了雇人管理、采摘的费用,又可卖得高价钱,可谓一举多得。”于为逢说。
“这里马上就要开业了。”于为逢手指向桑园旁边的一处挂着“绿野山庄”牌子的房屋对记者说,墙上“采桑葚、品野味、尝鱼鲜、享钓乐”的标语十分醒目。“去年青岛平度大泽山之旅,让我真正见识了什么叫作产业。”于为逢的话里充满了期待。原来,去年汪疃镇政府组织镇上的果农一起到大泽山参观学习当地的农家乐模式,这给于为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摘下来的桑葚既可作鲜果食用,又可制成桑葚膏、桑葚干等产品,既保存了其营养价值,又可常年食用。还有桑叶茶、桑葚酒,桑叶甚至还可以包包子,以后来我们这里,能享受到‘桑葚宴’了!”于为逢告诉记者,学习回来之后,自己就琢磨着开起了这个饭店。
“想形成规模的话,就不能死脑筋,要把产业链尽可能延长。”拿出一包自家生产的桑叶茶,于为逢开始给记者介绍起桑叶茶:“每年秋天下霜后,摘取嫩叶部分,制成桑叶茶,具有降血脂、降压、抗衰老、抗肿瘤等多重作用,长期饮用保健又养生。”
如今,凭着科学管理,合作社已经小有规模。“现在我自己有60多亩地,按照每亩地种植120棵桑树,现在每棵树桑葚的产量大约在10斤左右,每亩纯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第四年基本达到盛产期,产量是30-50斤,采摘期可达20年以上。”于为逢告诉记者。
大棚桑葚成了别样风景
“大棚内的桑葚虽说管理起来比较麻烦,但是一想到能比普通品种提前15天成熟,每斤还能多赚七八块钱,我就感到今年的‘冒险’很值得。”说这话的是汪疃镇王家产村村民陈夕亮,当室外的桑树还只是光秃秃枝干的时候,他家大棚内的桑葚有些已发出绿色的嫩芽。
3月13日,当记者走进陈夕亮家的大棚时,他正在为几株桑树舒芽。“进入三月下旬,我们的桑园就要真正忙碌起来了,合理疏芽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随手摸起一株桑树枝干,陈夕亮耐心地向记者介绍:“疏芽一般在新芽长到20厘米左右时进行,按照每株留10-15个芽的要求,应保留位置适当的健壮芽,疏除弱小的多余芽。”
记者大约数了数,目前温室大棚中的十几株桑树已经陆续发芽,预计两周左右就能挂上桑葚果实。种了大半辈子地的陈夕亮此前一直在当地的一家生态园打工,帮助老板管理各种果树,日积月累也熟练掌握各种果树的管理技巧。“管理果树关键还是得用心,汗流得越多种出的果子就越甜。”陈夕亮笑着说。
头脑活、胆子大,不甘于一辈子为别人打工的陈夕亮今年作出了重大的决定,自己也要种桑树。可是陈夕亮深知,如果自己种植一样的品种,没有特色,在市场将很难立足。
“一开始知道这项技术还是去年一次去寿光的经历。”陈夕亮向记者介绍,四月份的时候,人家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绿绿的叶子之下,各色的桑葚熠熠闪光。走出棚外,同样是桑葚,大棚外的桑叶还比较鲜嫩,桑葚果实还是小小的、绿绿的。“按说那个季节不可能结出桑葚,好奇的我决定也试试。”陈夕亮说。
下定了决心,陈夕亮就开始注意搜集各地关于大棚种植桑树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从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又联系了镇上果树站的技术人员,寻求技术指导和帮助。我越发觉得桑树在大棚种植,错时上市,市场上绝对会受欢迎,真的是有利可图。”陈夕亮为找到一个致富项目而兴奋不已。
陈夕亮从寿光学来了技术,自己又通过嫁接得到优良的品种,在村里就率先开始了大棚桑树种植。“先投资2万多元建一个半亩的大棚,效果好的话以后再扩大规模。”陈夕亮说。
桑树平时一般只是在露天见到,将其种在大棚里却是一件稀奇事。当他开始建大棚种桑树以后,才发现自己面临的难题还不少。
“这么高的温度,怪不得能比外面成熟早这么多呢。”在大棚里呆久了,记者感到阵阵热气袭来。没想到就是记者这话,让陈夕亮无奈地叹了口气。“白天的温度确实足够,但晚上才是真正的考验。”
“现在咱们夜里的温度时常会降到零下,这对桑树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据陈夕亮介绍,大棚桑树对温度的要求很高,但是由于资金的问题,今年自己没有给大棚盖“棉被”。“光这些棉被就得将近2万元吧,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先尝试一下,如果不行第二年就要上棉被了,第一年免不了要有些失误,为以后积累经验吧。”陈夕亮说。
种植桑树也讲究绿色低碳
“我这桑葚不仅香甜,还天然无公害,等到结果了每天都有几十人前来采摘,就为吃个健康。”汪疃镇樱聚缘农业观光采摘园负责人祝旦璞骄傲地告诉记者。
刚进入樱聚缘农业观光采摘园,成片的桑树就映入记者眼帘,这些刚被修剪完的桑树在寒风中轻轻摇摆,长势旺盛。
“用农家肥做底肥,桑树树势良好,桑葚产量高、品质好,还养地力、省钱。每年我们都提前多准备了一些农家肥作底肥,少用复合肥。”祝旦璞告诉记者,现在很少有农民大把大把地往地里撒化肥,腐殖质已经被他们视为土壤增肥的主角。
正如他所言,在这里,低碳生产已经悄然兴起。“低碳生产是件多赢的事,引导农民少用化肥多用生物肥料,不搞秸秆焚烧多搞秸秆还田,既能合理利用秋天收获剩下的秸秆,还能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祝旦璞告诉记者,每年一开春,镇上农技站的技术员就到这里测土,确定土壤增肥配方,按照低碳标准,给土地按需施肥,并且逐步减少复合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化肥使用起来虽然方便,劲儿大,但是肥效短,对土地和农作物有不少副作用。而施用农家肥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还能防止化肥、农药残留流入水源,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祝旦璞告诉记者。
农家肥抢手,沼气渣、沼气液同样吃香。采摘园自投产以来,祝旦璞的养鸡场的鸡粪排上了大用场。“鸡粪发酵成沼液是天然的有机肥料。”从电视上听说这一消息,祝旦璞很高兴。“这下鸡粪可算有了出路,让鸡粪通过发酵产生沼液,通过管道直接通到地里。”祝旦璞笑着告诉记者,这几年沼液把地养得特别肥,他们正在建设一个800立方的沼气池。如今,越来越多的本地村民和外地客户来争相预购鸡粪作为肥料,鸡粪都供不应求了。
祝旦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建一个像他家这样的50立方米的鸡粪沼气池,需投入3万元钱,可以使用20年,沼气渣替代化肥,1年可省将近1000元。不使用农药和化肥,自己的产品获得绿色认证,成了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提高了经济价值,在市场上还颇为畅销。
与此同时,桑树在种植的全过程也能实现不施任何农药。“桑叶要是打了药,就没法给蚕吃了。”祝旦璞说。也正是因为对无公害生产的坚持,樱聚缘农业观光采摘园内种植的各种果树名声在外。更可喜的是,如今,像祝旦璞一样,在桑树种植中,种“保洁田”、算“低碳账”的农民多了起来,放弃盲目使用化肥的做法,绿色低碳已经开始贯穿种植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