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源市堰塘乡虾叭口村,郁郁葱葱的蔬菜地宛若一条绿色丝带延绵于山坳间,常年穿梭其间的除了菜农外,还有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扎根此地8年的大学生村官张永春。
今年28岁的张永春从2008年就成为虾叭口村的大学生村官,2012年,又以80%的赞成票,当选为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虾叭口村步入了种植高山蔬菜的富民之路。
高山错季种蔬菜 村民亩产增值3千多元
“现在这7亩地真是块宝啊,种完土豆又种白菜、萝卜等蔬菜,一年能挣4万多。”虾叭口村民李家宽说,这都得益于村里的村支部书记张永春,是他带领村民找对了致富的路子。
堰塘乡虾叭口村平均海拔1100多米,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该村严重缺水,以前村民都是靠种植玉米、谷物为生,但因干旱和风灾,经济收入极低。如何带领村民走出这个桎梏?2012年,刚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张永春便开始摸“穷根”。
虾叭口村虽然干旱缺水,但是离城区近,只需半个小时车程,这里还有一个特点,独特的高山气候使此地蔬菜的成熟期要比别处晚一个月左右,这不就是一个难得的商机吗?张永春很是欣喜,抛出了“成立高山蔬菜种植基地”的设想。所幸的是,得到了村委一班人及部分村民的认同,张永春便通过实地调查,着手谋划基地建设。
“刚开始,愿意大面积种植蔬菜的村民很少。”张永春回忆,村民不愿改变以往的种植模式,挨家挨户宣传也不起作用。对于心存担忧的村民,张永春便连夜赶出蔬菜种植与玉米种植成本的计价比较,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苦口婆心地劝导大家,并组建村民代表队前住周边地区考察高山蔬菜种植。“他们经济效益那么好,对我启发很大。”考察回来后,村民代表夏炳云顿时认可了张永春的想法,当年就套种了5亩蔬菜。村民们也陆续加入了种植队伍。2014年,村民中有的种植3、4亩,有的种植6、7亩,年底一盘账,全村种植户平均亩产增值3千多元。
做好“勤务员” 解除村民后顾之忧
全村开始大规模种植高山蔬菜后,张永春又开始忙活起来了。应该如何套种,怎样提高产量?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张永春与村里干部一同前往农业局请求技术帮扶、深入市场跑销路。在农业局干部的指导下,几个月后,村里建立了第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六统一分”模式,即统一布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提供种苗、统一供应物资、统一指导技术、统一产品购销、分户生产管理。
“现在种菜很轻松,种子、技术都由李书记他们负责。”蔬菜种植大户李家宽感叹道,蔬菜种子由村里统一采购,大家不用出一分钱,农业局还给予一定的补助。
蔬菜种植要收到好的收益,解决用水难题是关键。虾叭口村以前一直靠天吃水,一遇干旱,群众就要到3公里以外的地方背水吃。张永春和村干部一起寻找水源,并发动群众修建微水窖,通过群众集资,国家补助的方式,共修建微水窖45口,终于,从3公里外的山涧引来了汩汩清泉,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题,也基本满足蔬菜的灌溉用水。张永春说,下一步,计划建立大型的农业灌溉蓄水池,完全摆脱靠天吃水的局面。
蔬菜成熟后,销售是不用愁的。虾叭口村与种植户签订了蔬菜购销合同,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收购,市场不景气时便实行市场最低保护价收购,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积极性大大增强。如今,全村有50多户村民共种植600亩蔬菜、800亩马铃薯原原种,因为蔬菜质量好、产量高,深受各地销售商亲睐,除销往本地的超市、学校外,还远销重庆城口等地。
返乡争做菜农 “虾叭口经验”树典范
“在家一亩地可以挣到5、6千元,还可以在家照顾小孩读书,既挣到了钱又照顾了家人”。虾叭口村民夏炳高道出了他的故事。以前,夏炳高一直在外打工,根本没办法照看孩子,2014年,回家看到周围邻居种菜获得到了丰收,夏炳高也跃跃欲试,加入专业合作社和大家一起种起了蔬菜。“家里条件这么好,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夏炳高说,全村像他这样被蔬菜种植吸引回家的外出务工人员已有10多户。
虾叭口村的致富经验影响了周边村社一大片群众。2015年,周边的布袋溪村、向家坝村65户群众也开始了大面积种植蔬菜。
7年的村官经历,让原本青涩的大学生,蜕变成了村民交口称赞的农村干部。在张永春的努力下,虾叭口村从一个贫穷落后村变成了产业发展先进示范村。提及今后的打算,张永春说:“我的事业才刚起步,让全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