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一个区的产业选择。全域种植核桃,改变“山青人不富”
退耕还林工作启动后,生态效益很快凸显。朝天区林业和园林局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全区新增林业用地12.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59.3%;退耕还林地泥沙流失量较1999年减少30%,3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得到彻底治理。全区累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3个,打造了一批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2012年,朝天区还获得了“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区”等多项荣誉。
然而,一大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一边是退耕还林“稳得住、不反弹”的要求,一边则是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渴望。
面对着“山青人不富”的状况,区林业和园林局开展了多次低产林提质增效改造,全区还林地中有5.2万亩改成了在朝天有着悠久种植历史的核桃。该局产业办主任孙亮做过统计,这些核桃林涉及3.9万户退耕农民共15.7万人,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7%、农业人口的83%。
孙亮还牵头做了一次全区摸底调查:当地旧有的核桃品种老化,种植10年后才能进入丰产期;进入丰产期的核桃坐果率极低,一半果子落在地上;核桃林下空间利用率低,农户在种植初期收益率极低。王国明父子正是其中代表。“核桃的特点是前期投入太大。根据不同的品种,核桃从种植到丰产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王全发说,这期间,必须靠发展林下种养来增加农户收益。
C
一个产品的升级走向。提高核桃质量,促农脱贫致富
首先进行的是改良品种。朝天区建立起区、乡、村、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对农户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当地制定了栽培技术规程,探索出方块模型芽接技术,选育出3个省级优良品种,完成4.2万亩核桃林良种改造,使得全区良种化率达70%,投产期缩短到6年,单株产量由6公斤增加到12公斤。
为增加种植初期收益,当地在核桃林下推行“林+药”、“林+菜”、“林+禽”的工作随之在全区展开,鼓励农户利用林下空间,种植中药材、蔬菜,养殖山羊、鸡。
朝天区林果科研所还推出主治核桃落果的技术,在种植面积几乎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当地核桃年产量从3600吨增加到5500吨。在确保核桃质量方面,朝天区又首创核桃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实时监控”的区、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全覆盖。
2006年,王国明父子决定再赌一次,拿出3万元,完成65亩核桃林的改造,还买来30只山羊和500只鸡。
2012年,核桃结出“金元宝”的日子终于到来。当年丰产期,30亩核桃林产出核桃6000公斤,以当时的收购价每公斤16元算,收入9万多元。
此后,王国明父子每年种植核桃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陕西农户也前来“取经”。
王氏父子成了朝天区的种植大户,产生巨大带动效应。截至2014年底,朝天区核桃种植规模已达35.5万亩、875万株,建成万亩基地乡镇12个、千亩核桃专业村110个、百亩核桃生产大户600户,实现产值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