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通江县城各土特产门市,可见操不同口音的游客选购通江银耳;在银耳产业基地,前来收购银耳的客商一批又一批;在银耳主产地村民的院坝里,是耳农摊晒银耳的身影和笑容灿烂的脸庞……通江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去年全县种植食用菌3.5亿袋,产鲜品16万吨,产值18.2亿元,5万耳农实现增收致富;今年全县种植食用菌4亿袋,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食用菌产业成为该县特色支柱产业。
市场好 业主投资信心足
2004年,通江银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通江银耳搭乘“神八”遨游太空。受此带动,通江银耳畅销全国,并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价格也持续走高。
“朋友听说我是通江人,都让我给他们带正宗的通江银耳。通江银耳在外地是高端宴席的宠儿,也是馈赠佳品。”通江达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发明说。
正是看到通江银耳优良品质和良好市场潜力,杨发明毅然放弃了大型企业高管工作,于2012年9月返回通江,注册了四川省通江达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2013年,该公司接种青杠椴木40万斤,银耳总产量1.5万斤,产品投入市场就受欢迎,实现销售总额500多万元。
良好的市场,促进了通江银耳深加工业的发展。
走进通江县山霸王银耳汤饮料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不停地运转,经过筛料、熬制、封罐、杀菌、检验、包装等程序后,一箱箱银耳汤饮料被外地客商购买。
“银耳汤饮料已打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公司员工介绍,2005年开始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制的白耳金牌首乌银耳胶囊有降血脂和通便的功能,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产品即将上市。
有潜力 政府发展信心足
2010年通江银耳品牌价值仅9734万元,而2013年品牌价值飚升至6.28亿元;2010年通江银耳每斤市场均价仅百元,而2014年通江银耳每斤市场均价已达七八百元……数字的变化折射出通江银耳这一古老的品牌重新焕发了生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江县以园区建设为中心,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助推银耳产业快速升级,提升食用菌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009年,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通江银耳“太空育种”试验项目。2011年11月1日,24支通江银耳菌种(菌丝)搭载有“神舟八号”飞船飞向太空,从而培育出了优良的“航天菌株”。目前,太空银耳已进行完菌株筛选、银耳原种制备、香灰银耳菌丝配对试验、育种小试、育种中试和试点栽种。2015年,太空银耳种植将全面推广。
目前,通江县食用菌产业初步形成“两园”(杨柏—周子坪、碧山—梓潼食用菌产业园区)、“三带”(以小通江河为主的银木耳产业带、以大通江河为主的香菇产业带、以城郊低山区为主的鲜食型食用菌产业带)的生产发展格局,建立食用菌基地乡(镇)25个、专业村75个、食用菌年生产产值1000万元以上专业村30个,全县食用菌流通和精深加工专业企业达10余家。
效益好 群众致富信心足
9月20日,陈河乡河坝场聚居点,通江银耳种植大户任卓映和老伴在耳堂里忙着采摘银耳。
“现在价格越来越好,银耳越来越有种头了。”任卓映告诉笔者,今年,他种了4000瓶菌种,产耳1600多斤,卖了40多万元,净赚20万。
在通江县,像任卓映这样年收入40万元的专业大户有100多户,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3000余户,全县从事食用菌种植的农户达5万多户。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让耳农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大变样:羊肠小道变成了平坦的公路,破旧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靓丽舒适的楼房,传统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同时,通江县还围绕食用菌产业建设了一大批聚居点,新居、耳花两相映衬,解决了村民聚得拢、留得住、能致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