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火烧醒了梦中人
初出茅庐就成功了,高宗斌更加坚定了 “回家种地能找钱”的想法。到1998年,高宗斌的食用菌栽培规模已发展到了每年六七万袋,他也积累了一套“少浇水多施肥”等等的“土经验”。
1998年3月,恰逢天干,翻山堰村已经好几个月没下过雨,高宗斌的食用菌栽培陷入了泥潭,他的“土经验”也不起作用了。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天干还引发了一场大火,让他家的7万多袋食用菌付之一炬,血本无归。
“我当时就想弄明白为啥子会这样。因为,即便是没有那场大火,当年天干,食用菌产不出来,我照样赔得一塌糊涂。”高宗斌说。随后,他主动找到了县里农业局的农技专家。结果专家的一席话,让他至今难忘。
“专家说,少浇水是错误的,必须保证食用菌生长必要的湿度,我的成功也主要是因为翻山堰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山区湿度大。换一个地方,你早就赔得底朝天了。”专家这番毫不留情的话,不仅没击倒高宗斌,反而进一步激发了他发展食用菌的热情。
执着求技产业越做越大
1998年,高宗斌积极参加夜校以及各类食用菌培训班学习。每天白天下地看情况,收集自己不懂的情况,晚上带着问题找老师,逐一解决。有很多次,他直接抱着菌袋找到了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说“我听不懂一套套的理论,老师你就直接回答我,‘这个菇为啥就不长’。”因为“干扰课堂纪律”,他被不少培训机构请了出去。但这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他一直保持到现在。
2007年后,金堂县先后制定了《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关于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又由县农发局成立专项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搭建起与省农科院、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平台。“以前很难请动专家,现在他们经常走村入户,现场给我们教学指导。”高宗斌的坚守,又一次换来了幸运女神的眷顾。
技术问题解决了,高宗斌开始大展拳脚。2010年,他成立翻山堰村第一家食用菌产销加工一条龙企业;2012年牵头成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食用菌专合社;2014年率先发展野生羊肚菌35亩,预计年产值不低于70万元,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后记
搞农业难致富?高宗斌用自己的行动,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否定回答。
从1985年至今,在近30年的时间里,高宗斌一直扎根农村发展农业,他的这份坚守,令人感佩。而他的担忧——“农村的80、90后都外出打工,不愿意回家搞农业,以后的产业谁来接班?”更是发人深思。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像他一样扎根沃土,踏实进取,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