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文安乡村民正在卖辣椒。该乡利用桑树下套种辣椒等经济作物,增加村民收入。
独具川北民居风格的蚕房掩映在绿树之间;横成行、竖成列的桑园绿意盎然,套种的辣椒给桑园增添出灵动的色彩……
9月11日,朝天万亩文安现代农业(蚕桑)园区的景象让记者阵阵感叹。
广元蚕桑产业有着多年的历史,怎样让农户增收,怎样才能把桑蚕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优势产业?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桑蚕养殖户、企业,以及相关专家。
栽桑养蚕传统农户坚守
中午11点,文安乡茨竹湾村6组的张国莲家飘来饭香。
走近一看,张国莲正忙着炒酸菜干饭。看记者到来,张国莲放下手中的活,带记者到她家的蚕房参观。
张国莲一家人养蚕已多年,她说,无论行情多么低迷,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我们栽了六七亩桑,一年养四季蚕,总共养上百张。”张国莲是全村的养蚕大户,她算了一笔账:在前年,鲜茧高达上百公斤,养一张蚕就有近百元的毛收入,纯利润可达近万元。
在茨竹湾村,蚕桑业已成为全村“留守”村民的主要收入。文安乡党委书记向虎林介绍,茨竹湾村是远近闻名的蚕桑村,家家户户都养蚕,近几年平均每户养蚕年收入上千元。“即使在行情最低迷的时候,都未出现毁桑的现象。”他们都在坚持中等待行情变暖,多卖点钱。
综合利用桑园附加增值
“春蚕卖了6000多,夏蚕又养了20张,加上养猪和种植蔬菜,今年收入10万元应该没问题。”文安乡茨竹湾村4组村民刘克秀告诉记者。
在刘克秀的桑树地里,记者看到,地上整整齐齐的种上了辣椒,正是收获的季节,一个个可爱的线辣椒已被刘克秀摘下装进了背篼。刘克秀笑呵呵的指着不远处村道上的货车说:“今年的辣椒长的特别好,价格也好,看吧,收辣椒的商人又来了!”
当前,朝天区采用“桑——菜”、“桑——药”、“桑——禽”等桑园套作、套养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方式,把零星分散、闲置的桑树资源逐渐向养蚕大户、家庭农场主聚集,积极鼓励“桑经”、“桑粮”、“桑禽”立体发展,推广“桑、蚕、粪、沼、菜”等种养循环模式,实现桑园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朝天区文安乡农户破“茧”而出,在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取得新的进展,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在“一根桑树上吊死”的单一经营模式。
拉伸链条科技引领助增收
记者在张国莲家采访时,正巧遇到蚕桑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服务。技术人员叮嘱她:“夏季雨水多、气候潮湿,要勤用石灰精粉和漂白粉消毒,雨水桑叶一定要擦拭干净……”
近年来,该区依托蚕业研究所和蚕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智能化养蚕机、省力化切桑机等先进设备,并聘请专家开展桑树管护、省力化养殖技术、蚕病预防防控等技术培训,今年以来,接受培训3000余人次,基本实现养蚕大户全覆盖。
“我们坚持扶持农民、带动产业、提升质量、增强竞争的经营理念,大力推广良桑、良种、良具、良法配套建设,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该区三元茧丝绸有限公司负责人还告诉记者,该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在文安、马家坝、东溪河等乡镇建立了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0000余户,年产茧总量达2万担,养蚕农户人均蚕桑收入达1500余元。